火车司机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分享
他就是一个骑在钢轨上的人。
机车乘务员戏称自己是“骑在钢轨上的人”,很形象,又五味俱全。
杨江浩,男,白族,火车司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群众。
杨江浩至今已“骑”了27年钢轨,而且都在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铁路干线上。他已安全行车80万公里,从理论上说是已经绕地球几十圈儿了,其实却是在云南高原的山区铁路上开来开去,从没开出过大山。他连续实现了20个“机车百趟安全”,由此成为云南火车司机第一人。
不到一米七的个头,大脸盘,皮肤粗黑,额上有几道抬头纹,加上患牙周炎掉了几颗门牙,杨江浩比同龄人显得老相。
他患有高血压,一日三餐吃降压药,比吃饭准时;胃病、神经衰弱、关节炎,是火车司机的常见病、多发病。跟他跑了趟车,发现乘务员都有3个大包:一个装洗漱用具、衣服和常用药品,高原气候变化大而快,不可轻视;一个装各种常用工具;再一个就是装吃的:饭盒里是米或饭,还有各种罐头、咸菜、方便面、糕点等。途中小站一停车,抓紧时间填饱肚子。3个包加起来,相当于火车司机的半个家。
几十载酷暑寒冬,无数个披星戴月。“不知道杨师傅有故事,”他的搭档说,“只知道他有本事。”
一
1998年初春的一天,杨江浩值乘的列车突然在区间急剧减速,情况异常。他依靠准确的判断迅速查明了原因,但是在途中没有排除故障的条件,怎么办?凭着平时积累的经验,他果断利用列车的惯性,人工控制相关部件,硬是把列车维持运行到车站,防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次瓢泼大雨的行程中,机车在一个大坡道上突然空转打滑,往车轮前下沙,没用。情急中,杨江浩把正准备吃的一盒热饭泼进风雨里,与副司机配合,用饭盒把备用沙舀到位,使列车一米一米爬上了大坡。那一天,杨江浩饿了10个小时。
在杨江浩的火车司机生涯里,这类“化险为夷”的事情有过多次。短短几十秒钟,简单几个动作,保证了列车的安全和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
铁路人玩过一个游戏:不间断地把一根火柴从广通用两个指头捏到昆明。那时这段距离火车跑5个钟头。结果,没有一个人做完这个简单的动作。
机车乘务工作十分单调、枯燥。一登上“冬凉夏暖”的机车,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几平方米的岗位;就那么几个规定的动作,几句规定的话语,一趟车要重复上百次,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正午半夜。单调的重复最容易使人疲倦,但你一个盹都不能打,否则就有危险:云南山区铁路,坡大急弯多,村落便道交叉口多,雨季防洪点、维修施工点多,瞭望困难,意外事件每分钟都可能发生,乘务员必须随时保持耳聪目明,以保证眼疾手快,神经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而杨江浩没有。
一次夜间值乘,又遇上濛濛细雨,为了安全,他一路鸣笛,两眼盯住前方,突然,线路上出现一个很大的黑影,一动不动,“不好,有险情!”他毫不犹豫采取了紧急制动。待列车停稳后一看,前方10多米的铁道中竟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
还有一次,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在铁路上连走带闹,对火车连续的鸣笛声浑然不觉,老杨一看情况不好,在副司机的惊呼声中撂下了“非常”开关。最后,是刺耳的车轮声惊得两个小姑娘慌忙跳出了道心。这次如果不是措施果断,按正常速度,这两个小姑娘肯定出事了。
杨江浩跑车27年,共防止各类事故200多件。
一个司机工友这样说:“杨江浩和我们一样,普通得很,只是他每一次都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到了。”每一次看看他的事迹,听听这样的评价,你会知道“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这句评价的分量。
二
采访中我们大吃一惊:憨厚的杨江浩是真正的“名门”出身:他的父亲生前是昆明医学院教授,“全国500强中医”之一,曾作为医务人员参加过抗美援朝,多年来在临床救死扶伤,还曾出国讲学,一生可说是桃李满天下,还有“洋弟子”。杨江浩的亲友大多数都是“白领”。顿时有了个疑问:作为父亲惟一的儿子,他为什么没有子承父业?
提起这事,杨江浩很平静。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政策允许他父亲找个亲人来培养接班,组织上负责调动。父亲告诉了杨江浩,他也动了心,但是,他从未沾过医学的边儿。后来他也报名去听了几次课,但跑车任务太重,时间没有规律。他不愿请假耽误工作,就放弃了。开明的父亲也没有强求,只是给杨江浩讲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参加会诊,有个“权威”同行仅凭经验就对患者的病情下结论,做治疗。结果是他靠着仔细诊断和认真分析据理力争,及时补救,才没有误诊误治。最后父亲说:“干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啊。”这段话从此记在杨江浩的心里,体现在了他一点一滴的行动上,一趟一趟的执乘中,一年一年的岁月里。哪怕是在他生活最艰难的那10年,杨江浩依然坚持了正常出乘,依然拿到了电力机车司机驾驶证,他的安全记录,依然在隆隆的车轮声中一公里、一公里地增长着!
三
对于杨江浩来说,还比其他乘务员多了一段艰难的岁月:1990年,首批电力机车在云南铁路上线,他和其他乘务员们都投入了对全新机车的学习和考试。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年过六旬还忙碌在岗位上的父亲突然脑溢血,被送进了特护病房。虽经抢救度过了危险,后来又再次复发,最后因偏瘫、脑萎缩,长年卧床不起,并失去了语言功能。杨江浩对父亲的爱超出了一般人:出生才6天,他的生母就去世了,是父亲把他拉扯成人。父亲生病后,他一退乘就往回赶,至少每周为父亲洗一次澡,每个月理一次发,直到父亲1999年底去世。这个过程整整10年,那份苦累、那份焦心,难以言说。
杨江浩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老实。”妻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干什么都实实在在,从不玩花样。”
那最大的缺点呢?“老实。”同样是毫不犹豫,“什么社会经验也没有,不会交际,没有多少爱好,就只会跑车。”
妻子马丽珠是一个严谨的穆斯林、一个要强的女性。她曾是昆明铁路局列车文工队的独唱演员。“我嫁给老杨,有一半'功劳'要记在他父亲头上。”一听还真是:杨江浩大多数时间奔波在线路上,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老父亲为了稳住未来的儿媳,隔三岔五就到未来的“亲家”家里走动,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小马。
新婚那几年,小两口在千里铁道线上你来我往地奔波,常常是你还没回到家,我又走了。后来马丽珠调到了一所中学,别说日常家务,连生孩子、阑尾炎手术住院,杨江浩都不在身边。原来爱玩爱热闹的她,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进了家里。女儿小时候爱生病,原来天一黑就不敢独处的马丽珠,经常半夜三更背了孩子就往医院跑。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连倾诉的人和时间都没有……累多了,憋急了,马丽珠也生气发火,也会不理杨江浩,但从来没有拖过他工作的后腿:出乘前帮他做准备,回家后尽量让他休息好。因为离单位远,家里10年前就买了一辆摩托车给杨江浩骑着上下班,考虑到安全和健康,一年前又借钱把摩托车换成了汽车,她却每天骑自行车到处奔波,就是不去学驾驶,用马丽珠自己的话说:“这车是杨江浩的。”于是,那辆“羚羊”跑了一年,里程数还不到1万公里,最远的行程不超过100公里,停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多。
妻子对杨江浩最大的支持,是把女儿培养成了品学兼优的孩子:还念小学时,女儿就考过了钢琴10级,经常登上省市青少年演出的舞台,那是马丽珠不懈努力的结果。在那些风雨无阻的日子里,为了“惩罚”女儿学琴时小小的懒惰和差错,马丽珠有时不给女儿坐自行车,让她跟着车跑,速度由慢到快,距离由短到长,结果,又把女儿“培养”成了田径高手: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样样行,学校的、市里的奖牌、奖状拿了一抽屉,甚至上课的笔记本都是女儿自己挣的,从没让家里买过。如今,女儿已经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
多年来,亲朋好友时常在网络、报刊上关注杨江浩,鼓励他,为他高兴。也有好心人劝他:“该考虑下车了,江浩,你都是全国劳模啦。”“下来干什么呢?”年近五十、离退休不远的杨江浩朴实地笑笑:“认命了,就好好‘骑’一辈子钢轨吧。”
机车头前面,乌亮的钢轨伸向远方。
机车乘务员戏称自己是“骑在钢轨上的人”,很形象,又五味俱全。
杨江浩,男,白族,火车司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群众。
杨江浩至今已“骑”了27年钢轨,而且都在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的铁路干线上。他已安全行车80万公里,从理论上说是已经绕地球几十圈儿了,其实却是在云南高原的山区铁路上开来开去,从没开出过大山。他连续实现了20个“机车百趟安全”,由此成为云南火车司机第一人。
不到一米七的个头,大脸盘,皮肤粗黑,额上有几道抬头纹,加上患牙周炎掉了几颗门牙,杨江浩比同龄人显得老相。
他患有高血压,一日三餐吃降压药,比吃饭准时;胃病、神经衰弱、关节炎,是火车司机的常见病、多发病。跟他跑了趟车,发现乘务员都有3个大包:一个装洗漱用具、衣服和常用药品,高原气候变化大而快,不可轻视;一个装各种常用工具;再一个就是装吃的:饭盒里是米或饭,还有各种罐头、咸菜、方便面、糕点等。途中小站一停车,抓紧时间填饱肚子。3个包加起来,相当于火车司机的半个家。
几十载酷暑寒冬,无数个披星戴月。“不知道杨师傅有故事,”他的搭档说,“只知道他有本事。”
一
1998年初春的一天,杨江浩值乘的列车突然在区间急剧减速,情况异常。他依靠准确的判断迅速查明了原因,但是在途中没有排除故障的条件,怎么办?凭着平时积累的经验,他果断利用列车的惯性,人工控制相关部件,硬是把列车维持运行到车站,防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一次瓢泼大雨的行程中,机车在一个大坡道上突然空转打滑,往车轮前下沙,没用。情急中,杨江浩把正准备吃的一盒热饭泼进风雨里,与副司机配合,用饭盒把备用沙舀到位,使列车一米一米爬上了大坡。那一天,杨江浩饿了10个小时。
在杨江浩的火车司机生涯里,这类“化险为夷”的事情有过多次。短短几十秒钟,简单几个动作,保证了列车的安全和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
铁路人玩过一个游戏:不间断地把一根火柴从广通用两个指头捏到昆明。那时这段距离火车跑5个钟头。结果,没有一个人做完这个简单的动作。
机车乘务工作十分单调、枯燥。一登上“冬凉夏暖”的机车,一分钟都不能离开几平方米的岗位;就那么几个规定的动作,几句规定的话语,一趟车要重复上百次,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正午半夜。单调的重复最容易使人疲倦,但你一个盹都不能打,否则就有危险:云南山区铁路,坡大急弯多,村落便道交叉口多,雨季防洪点、维修施工点多,瞭望困难,意外事件每分钟都可能发生,乘务员必须随时保持耳聪目明,以保证眼疾手快,神经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而杨江浩没有。
一次夜间值乘,又遇上濛濛细雨,为了安全,他一路鸣笛,两眼盯住前方,突然,线路上出现一个很大的黑影,一动不动,“不好,有险情!”他毫不犹豫采取了紧急制动。待列车停稳后一看,前方10多米的铁道中竟停着一辆手扶拖拉机。
还有一次,两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在铁路上连走带闹,对火车连续的鸣笛声浑然不觉,老杨一看情况不好,在副司机的惊呼声中撂下了“非常”开关。最后,是刺耳的车轮声惊得两个小姑娘慌忙跳出了道心。这次如果不是措施果断,按正常速度,这两个小姑娘肯定出事了。
杨江浩跑车27年,共防止各类事故200多件。
一个司机工友这样说:“杨江浩和我们一样,普通得很,只是他每一次都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到了。”每一次看看他的事迹,听听这样的评价,你会知道“爱岗敬业的责任心”这句评价的分量。
二
采访中我们大吃一惊:憨厚的杨江浩是真正的“名门”出身:他的父亲生前是昆明医学院教授,“全国500强中医”之一,曾作为医务人员参加过抗美援朝,多年来在临床救死扶伤,还曾出国讲学,一生可说是桃李满天下,还有“洋弟子”。杨江浩的亲友大多数都是“白领”。顿时有了个疑问:作为父亲惟一的儿子,他为什么没有子承父业?
提起这事,杨江浩很平静。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政策允许他父亲找个亲人来培养接班,组织上负责调动。父亲告诉了杨江浩,他也动了心,但是,他从未沾过医学的边儿。后来他也报名去听了几次课,但跑车任务太重,时间没有规律。他不愿请假耽误工作,就放弃了。开明的父亲也没有强求,只是给杨江浩讲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参加会诊,有个“权威”同行仅凭经验就对患者的病情下结论,做治疗。结果是他靠着仔细诊断和认真分析据理力争,及时补救,才没有误诊误治。最后父亲说:“干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啊。”这段话从此记在杨江浩的心里,体现在了他一点一滴的行动上,一趟一趟的执乘中,一年一年的岁月里。哪怕是在他生活最艰难的那10年,杨江浩依然坚持了正常出乘,依然拿到了电力机车司机驾驶证,他的安全记录,依然在隆隆的车轮声中一公里、一公里地增长着!
三
对于杨江浩来说,还比其他乘务员多了一段艰难的岁月:1990年,首批电力机车在云南铁路上线,他和其他乘务员们都投入了对全新机车的学习和考试。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年过六旬还忙碌在岗位上的父亲突然脑溢血,被送进了特护病房。虽经抢救度过了危险,后来又再次复发,最后因偏瘫、脑萎缩,长年卧床不起,并失去了语言功能。杨江浩对父亲的爱超出了一般人:出生才6天,他的生母就去世了,是父亲把他拉扯成人。父亲生病后,他一退乘就往回赶,至少每周为父亲洗一次澡,每个月理一次发,直到父亲1999年底去世。这个过程整整10年,那份苦累、那份焦心,难以言说。
杨江浩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老实。”妻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干什么都实实在在,从不玩花样。”
那最大的缺点呢?“老实。”同样是毫不犹豫,“什么社会经验也没有,不会交际,没有多少爱好,就只会跑车。”
妻子马丽珠是一个严谨的穆斯林、一个要强的女性。她曾是昆明铁路局列车文工队的独唱演员。“我嫁给老杨,有一半'功劳'要记在他父亲头上。”一听还真是:杨江浩大多数时间奔波在线路上,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老父亲为了稳住未来的儿媳,隔三岔五就到未来的“亲家”家里走动,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小马。
新婚那几年,小两口在千里铁道线上你来我往地奔波,常常是你还没回到家,我又走了。后来马丽珠调到了一所中学,别说日常家务,连生孩子、阑尾炎手术住院,杨江浩都不在身边。原来爱玩爱热闹的她,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进了家里。女儿小时候爱生病,原来天一黑就不敢独处的马丽珠,经常半夜三更背了孩子就往医院跑。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连倾诉的人和时间都没有……累多了,憋急了,马丽珠也生气发火,也会不理杨江浩,但从来没有拖过他工作的后腿:出乘前帮他做准备,回家后尽量让他休息好。因为离单位远,家里10年前就买了一辆摩托车给杨江浩骑着上下班,考虑到安全和健康,一年前又借钱把摩托车换成了汽车,她却每天骑自行车到处奔波,就是不去学驾驶,用马丽珠自己的话说:“这车是杨江浩的。”于是,那辆“羚羊”跑了一年,里程数还不到1万公里,最远的行程不超过100公里,停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多。
妻子对杨江浩最大的支持,是把女儿培养成了品学兼优的孩子:还念小学时,女儿就考过了钢琴10级,经常登上省市青少年演出的舞台,那是马丽珠不懈努力的结果。在那些风雨无阻的日子里,为了“惩罚”女儿学琴时小小的懒惰和差错,马丽珠有时不给女儿坐自行车,让她跟着车跑,速度由慢到快,距离由短到长,结果,又把女儿“培养”成了田径高手:长跑、短跑、跳高、跳远样样行,学校的、市里的奖牌、奖状拿了一抽屉,甚至上课的笔记本都是女儿自己挣的,从没让家里买过。如今,女儿已经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
多年来,亲朋好友时常在网络、报刊上关注杨江浩,鼓励他,为他高兴。也有好心人劝他:“该考虑下车了,江浩,你都是全国劳模啦。”“下来干什么呢?”年近五十、离退休不远的杨江浩朴实地笑笑:“认命了,就好好‘骑’一辈子钢轨吧。”
机车头前面,乌亮的钢轨伸向远方。
上一篇:客车司机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公交司机个人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