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医院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医院抗震救灾先进事迹(一)
四川省人民医院是四川省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合并,除四川省人民医院本部外,另有草堂病区、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医科附院、实验动物所四个下属单位。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临床研究型医院为发展目标。现有在职职工2527人,其中中共党员1012人,建立了基层党支部78个。
院长现场指挥救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作为全省医疗行业中流砥柱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投入了这场空前艰巨的战斗中,在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抗震救灾先进事迹与全院医务工作者一道,肩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经过一百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省医院共救治地震伤员5700人,手术2502台,抢救危重伤员一千余人。
省医院以镇定、信心、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和科学救治,以广大共产党员、医务人员的临危不惧和顽强奋战,以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创造了医学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托起了人民生命的希望,为抗震救灾作出了贡献。
危难时刻院领导班子是群众的主心骨
强烈地震爆发后的霎那间,省人民医院内高楼晃动,通讯完全中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惊惶失措的病员和家属,院领导迅速集中并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党委常委、副院长蔡力和代小舟、党委副书记吴琦同志通过扩音器和救护车上的喇叭“保持冷静!有序撤离!抗震救灾事迹保障病人安全!”铿锵有力的号令响彻整个医院,让混乱的人群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在院班子指挥下,全院干部、职工不顾余震的威胁,迅速组织病员安全撤离。不到20分钟,2500余位住院病人分别从18层和23层两栋住院大楼安全转移至地面空旷地带,在这次工程浩大的转移中没有一位病员受伤和死亡!
康复科主任为精心诊治
在现场转移同时,院领导想方设法与省政府和省地震局了解并汇报情况,当得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即刻意识到医院下一步伤员救治工作的紧迫性。院领导班子立即成立了医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急救现场设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治指挥部,抗震救灾英雄事迹下设医疗救治、综合协调、后勤保障、感染控制、心理干预等8个工作组,强有力的指挥系统,确保了抢救伤员工作及时有序开展。党委书记、院长李元峰同志在地震发生时正在安徽出差,在接到消息后,立即提前结束会议,在成都机场关闭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争取到东航机组的大力支持,昼夜兼程赶回医院,一下飞机,他来不及回家就直接到急救中心现场查看情况,立即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完善应急预案,紧急召集全院中层干部进行抗震救灾动员,并连续数日蹬在现场指挥救治,天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吃盒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和衣躺上三、四个小时。他向全体共产党员、全体干部发出号召:经受考验的关键时刻到了,我们一定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一定要团结一致,分秒必争,一定要用百倍的努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竭尽全力打好这场特别重大的医疗救援硬仗。一时间,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纷纷在请战书上签名,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前线医疗队,不分份内外积极承担各种任务,组成了具有高度凝聚和坚强决心的战斗团队。2500多名职工在院领导班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肩负起同一个使命,面对同一个挑战,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迎接最严峻的考验。将一切为了伤员的生命安全、一切为了一线作为唯一的工作准则,全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命大抢救。
党员干部职工是千万伤员生命的守护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共产党员、优秀中层干部曾俊作为我省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长,带领由22名党员、6名职工组成的医疗急救突击队和6辆急救车第一时间赶往重灾区北川县。这是到达北川的第一支医疗队。因情况紧急,通讯中断,队员们来不及回家拿换洗衣服,更无法得知家人是否平安,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早一分钟到达,就能多救一个伤员!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抗震救灾典型事迹道路阻隔,停水停电,后勤补给不足的艰苦环境,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展救治工作,仅仅在灾区的第一天内,就完成了17台大手术和200多例清创、缝合手术。连续几十个小时体力的严重透支,很多队员双眼浮肿,声音嘶哑,下肢胀痛,但想着瓦砾废墟下一个个亟待救援的生命,他们竭尽全力坚守前线。有的医生父母生病,有的医生爱人住院。麻醉科医生陈江山就要做爸爸了,烧伤科医生李巍孩子刚满月。骨科医生唐孝明由于连续做手术,几乎昏倒,但用凉水冲冲脸,再不行就狠狠打自己一个耳光,马上又开始手术。所有人的腿都肿了,只有曾俊逞能地说:“我就没肿。”结果,撸起他的裤管,一按一个坑。医院曾想把队员们陆续换回来,但没一个队员肯离开前线。曾主任说,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党员不作表率谁作?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三年后站起来的伤员们与医务人员相聚水磨
在后方,院内急救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休假的、下班的医务人员也主动回到医院岗位上。交通局抗洪救灾优秀事迹材料16时,随着来自重灾区都江堰聚源中学的第一批伤员送达,各地的伤员也陆续送来。救护车、私家车、出租车、农用车、大巴车、大货车,一辆接一辆,高峰时期甚至十几辆车满载伤员同时开进了急救中心。每到一辆,医生们都迅速上车查看伤情,搬运队伍排起了长龙。面对络绎不绝的伤员和一张张痛苦的脸,全院干部职工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战斗着,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快!再快一点!
院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从接诊、分诊、搬运、急救、检查、住院到手术,全程都快速有序,保证了急救生命绿色通道的畅通。5月12日当天,送达省医院的伤员就达到679人,由于地震造成80%的骨伤患者,骨科病房、急救中心已不堪重负。领导小组立即决定,调动全院一切人力和物资、设备资源,统一安排收治地震伤员。床位不足,医院立即腾出皮肤科一个病区,紧急启用老门诊大楼,3天内成立3个应急病房设置床位210张。同时,民政局抗旱救灾优秀事迹材料停止其他十余个专科收治例行病员,停止择期手术,动员轻病患者出院或转往别的医院,在最短时间,以最快的速度空出病床。人员不足,医院立即组织全院外科力量协助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通宵达旦实施急诊手术,5.12当天晚上仅骨科就成功完成79台手术,放射科共完成了伤员的X光照片500余名,平均每个伤员至少需要照四个部位,累计下来的工作量相当于平时的三倍以上。通过全院医务人员奋战,3764余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再一次彰显了省医院医务工作者敢于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奋斗精神,医院长期历练形成的紧急救治体系经受住了空前的考验。
医院抗震救灾先进事迹(二)
一、把地震灾情当作命令,和时间赛跑,争当应急驰援的“先锋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4.14”地震灾害,第四医院党委领导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始终坚定“早一分驰援施救、多一份生命希望”的信念,全力投入到各项应急准备之中。
(一)动员一切力量,迅即备战做在前。玉树地震发生后,医院闫自强院长、郭占武政委在第一时间紧急磋商,立即召开党委会,超前研判,周密部署,迅即动员一切力量,明确全体人员进入战备待命状态,超常做好救援准备。确定由政委负责带领高原医疗队按上级命令奔赴灾区一线实施紧急救援、某地区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院长负责指挥协调医院后方抢救后送危重病员、机关三处按职责分工全力抓好各项准备。14日上午9时20分接到上级抗震救灾命令后,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专门成立了由指挥、救治、转运、保障等指挥机构,及时抽组由骨科、脑外、胸外、普外、妇产及后勤保障等39名专家骨干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紧急筹措价值50多万元的携行急救器械和药品,科学调整医院后方救治力量,明确任务时限要求,专门腾出50间抗震救灾病房,调整160张灾区病员专用床位。同时,医院在第一时间迅速召回在外学习、进修、出差、休假的11名医疗技术骨干,有两名同志因抗震救灾主动推迟了婚期,按时归队。正在第四军医大学读博士的外一科医生白峰和在西安唐都医院进修的放射科主任刑京平,接到通知后,立即终止学习进修赶回医院,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二)克服一切困难,火速驰援抢在前。接到赴灾区驰援的命令后,医疗队火速向玉树灾区摩托化开进。在这条国道上,广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跑玉树难又难,坡陡弯多闯天险,会车倒走一里半,下坡轮毂烤鸡蛋,八百公里跑三天,林业局防沙治沙工作先进事迹材料还得碰上“活神仙”。从西宁到玉树,平均海拔3500多米,途中要翻越4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穿越众多深不见底的深渊峡谷,山陡坡急、险境重重。为了赢得救援时间,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作风,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在840公里的路途中,仅短暂休息了4次加起来不到10分钟,困了就嚼几个小尖椒,累了就往脸上浇凉水,时刻保持高度清醒。14日下午15时,车队正要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河卡山时,突遇特大沙尘暴袭击,当时能见度不足10米,小米粒般的沙子打得车体上噼啪直响,车在路上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可能车毁人亡。有的队员考虑到行车安全,建议车队暂停行进,等沙尘暴过去再走,但担任领队的分部肖世军副部长和第四医院郭占武政委考虑到灾情重如山,决不能就此停车等侯,必须胆大谨慎、冒险前行。于是他们凭着多年的带车经验率领车队继续前行,就这样,10米、50米、100米地往前机动,硬是顶着压力,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翻越了平时仅半小时就能翻过的河卡山。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长达16个半小时的连夜奔袭,于15日凌晨5点到达玉树,优秀干部防汛工作先进事迹材料成为第一支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解放军医疗队。
(三)集中一切精力,紧急展开干在前。第四医院医疗队一到达玉树结古镇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拥聚着上万名受伤的群众,有的躺在一起,有的抱作一团,有的哭成一片,个个都充满着期待和无助。当他们看到解放军医疗队时,就像迷失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母亲,蜂拥而至并呼喊着:“解放军来啦!解放军来啦……我们有救了!”面对如此惨烈、紧急的场面,医疗队员个个被深深打动。大家忘记了长途疲劳和饥饿,顾不上喘口气、喝口水、吃点干粮,迅速展开野战救治点的紧急搭设。所有队员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肩扛手抬,个个争先恐后,不到20分钟就搭建了一所能容纳60名伤员的首家“野战流动医院”。外一科副主任李智钢面对众多的受伤群众,个人先进事迹坚持一边组织搭建医疗点,一边紧急展开救治,一时成为救治现场上最忙碌的人。护士田敏像那些男队员一样往前冲、抢着干,在搬运中因劳累过度而体力不支,好几次被摔倒,可她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咬紧牙关接着干。带队领导劝她休息一下,可她执意不肯,当记者问及她累不累时,她说:“累啊,累得连高原反应都没有了”。在野战救治点搭建好的当天,医疗队员先后救治护理了伤病员630人,成功手术173台,在第一时间给灾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以上就是医院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