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分享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
**,今年40岁,家住**县经济开发区**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08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谁能发家?前几年有几户搞什么科学养猪场,结果还不是亏了老本。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回乡创业的消息,**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08年6月份,**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08年底,**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09年,**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二)
xxx,现任阜蒙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校,1984年10月分配到县农业中心植保站。1999年,被任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在全县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一、想农民之所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出一流科技队伍。县蔬菜站成立之初,技术干部都是由其它各站临时抽调组成,他们既没有蔬菜生产经验,又没有深入生产一线的经历,指导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可以说也是门外汉。为解决这一问题,xxx带领全站技术干部从业务学习做起,制定计划,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并到周边市、县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单位内部业务知识讲演,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活动,全站技术干部业务理论知识方面明显提高。为了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2009年,xxx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100米长的三栋温室,主要用于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目前,全站十名技术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他们都能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献计献策,提出蔬菜保护地新思路。作为县蔬菜站站长,xxx始终坚持探索加快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动摇。他多次为县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建议将蔬菜保护地产业列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2004年,他建议到北镇参观学习,当年在于寺镇修建“厚墙体日光温室”4个小区,种植香瓜当年获得高效益,不仅收回了建设成本还略有剩余,农民尝到了发展保护地的甜头。第二年,蔬菜保护地在王府、富荣、阜新镇等二十个乡镇推广。
三是树立典型,加快蔬菜保护地发展步伐。在蔬菜保护地工作中,xxx探索总结出了“带领农民看,帮助农民算,用政策引导农民干”的工作方法。他知道农民朋友面临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要想走出贫困,加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在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上下功夫。于是他带领蔬菜站技术干部在于寺镇八里卜村棚区,福兴地镇西大营子棚区,富荣镇富荣镇棚区,伊吗图庄家店棚区树立典型,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管理,达到“当年建棚,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极大鼓舞了广大棚户种菜的士气,现实让广大农民看到,只要扣棚种菜就能发家致富。
二、盼农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护地发展新道路
一是积极探索蔬菜保护地建棚新模式。2004年以来,在xxx的建议下,通过借鉴周边县、市经验,结合阜新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的日光温室建棚模式。这种模式在阜蒙县最北部乡镇可进行冬季越冬生产,并且创造出100米温室产值超过5万元的高效典型。2009年,在伊吗图、大巴镇、王府镇等15个乡镇大面积推广。
二是引进新品种,提高覆盖率。在保护地生产中,xxx将新品种引进做为全站的工作重点,先后与荷兰瑞克斯旺、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公司合作,引进了37—74、37—76尖椒,布利塔茄子,赛贝娜西红柿,翠宝香瓜等国际优良蔬菜新品种1000万粒,累计推广面积5000亩,通过引进新品种,比种植常规蔬菜品种每亩大棚增收5000元,五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
三是推广新技术,确保良种良法农民增收。几年来,县蔬菜站在xxx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推广了适合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项新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增加了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地温,又改良了土壤,应用效果明显。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既适合阜新地区干旱节水的要求,又能减小棚内温度,提高了棚菜质量。推广应用嫁接技术,实施黄瓜、香瓜、茄子等作物嫁接技术,避免了因土传病害危害造成绝收的产生。五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亩减少损失1200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积极探索和推广栽培新模式,经过2007年以来三年的实践,阜新地区尖椒、茄子、西红柿长季节越冬栽培获得成功,使全县蔬菜保护地产量效益再上新台阶。
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为棚菜户服务永不退缩
一是抗雪救灾,农民利益放心间。2007年,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建设进入快车道,当年发展2万亩。但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压垮了全县近1万亩暖棚,50%的棚户受灾。面对灾害,xxx第一时间赶到受害现场,察看灾情,帮助棚户清理积雪,挽救秧苗,恢复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使8000多栋大棚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总结创新,探索提高效益新途径。在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发展过程中,茬口安排是保护地发展水平的见证。由一年生产三茬,到一年生产两茬,一直到目前推广的一年一大茬,通过xxx同志的积极探索和推广,实现了既降低成本,又大大减少劳动量,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棚户的欢迎。
三是兢兢业业,探索之路见曙光。在发展蔬菜地过程中,xxx积极为领导决策提建议献计策。在他的带领下,2008年—2009年间,先后有伊吗图、旧庙、福兴地、王府等20多个乡镇农户到山东寿光、凌源市参观学习,参观次数25次,参观人数达1840人次,广大农户发展保护地的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出现了伊吗图、福兴地、旧庙、大巴等15个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乡镇。
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突显共产党员本色。
在县蔬菜站长的工作岗位上,xxx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处理好全站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包乡包片,和棚户吃住在一起,手把手的帮助棚户进行现场操作。十年来,他先后负责4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任务,所到之处深受乡镇领导和棚户的认可和欢迎。1999年,在富荣镇任科技副镇长期间,在棚区一住就是一个月,帮助搞设计规划,帮助棚户选择种植品种育苗,和棚户一起整地施肥栽秧苗。棚内出现病虫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来现场,帮助解决难题。2008年,他负责福兴地镇的蔬菜地技术指导。经过他的努力,全乡20栋暖棚平均效益超过3万元,并出现了宋俊山106米暖棚产值超5万元的高效典型。
xxx身为蔬菜站站长,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他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各种事务如何繁忙,当与保护地工作相遇时,他总是以蔬菜保护地为主,及时为棚区和棚户排忧解难。他所在蔬菜站年经费有限,但当棚户因种种原因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棚户度过难关。2008年,他所包的福兴地西大营子村棚户严冬时没有资金购买草帘子,他就动员全站同志每人拿出200元,为棚户购买了草连子。
几年来,xxx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农民朋友的认可。2005年—2007年,他连续三年被省农委评为“全省设施农业生产先进个人”。2008年,被阜蒙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他主持的“保护地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被阜新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三)
xxx,男,汉族,1966年生,现任全军乡大团山茶场场长、金寨县金龙玉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x同志积极参与,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当好表率,既抓好自身的学习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又紧密结合公司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风采。
闯市场走创业之路
1999年,xxx开始承包全军乡大团山茶场,凭他对茶叶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本领,2002年他创制的金寨剑毫获得了杭州国际茶博会“国际名茶”金奖,并注册了“金龙玉珠”商标,推广实施了茶叶标准化采摘,工厂化加工。2005年,他投资100多万元建标准化厂房,投资50多万元引进全省首条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针对国际市场有机茶畅销的形势,加强了大团山茶场的茶园建设和管理,使近500亩茶园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开发有机茶,销往德国等欧盟市场,出口量达到100多吨,出口额30多万美元。2006年,在全军乡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立了金龙玉珠有限公司。xxx在闯市场的同时,敏税地意识到茶叶要振兴,光在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使茶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办基地、创名牌、走科技兴茶之路。
建基地走品牌之路
2002年,xxx就大胆提出,金寨茶叶要振兴就必须创优名牌,走品牌兴茶之路。为拥有自己的品牌,他聘请技术人员到信阳和杭州等地进行学习,创制了金寨剑毫名茶,当年在西安第一届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此后,连续三届在农业部举办的茶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和中国优质产品称号。如今,金寨剑毫已成为金寨县茶叶的主导名牌产品,年产量达到80多吨,产值1600多万元。2003年,xxx同志在闽浙地区看到良种茶叶十分畅销,又主动拿出20万元同县茶叶办一起从浙江引进龙井43#、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从安徽引进舒茶早、农抗早等品种,创办了茶树良种园,如今,良种园的茶苗远销到山东、湖北、河南等地。还累计无偿为周围茶农提供100万株茶苗,组织茶农来良种茶园无偿参加培训,近年来,良种园接受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一是建基地,上规模。与茶农签订产品定购合同,多管齐下培育基地。目前,培育了六安瓜片生产基地300亩,金寨剑毫生产基地1000亩,金龙玉珠基地3000亩,联接农户2000余户。扶持茶农无性系良种茶苗300万株,供应茶叶专用肥、有机肥200多吨,带动了基地农户生产茶叶的积极性,基地农户每年茶叶收入达到8000多元。投资400多万元扩建了大团山茶厂,以60万价格收购了全军茶精制厂,承包了金寨县茶树良种场,新办了新河苗圃园、正在筹办茶籽油厂。公司已成为全县茶叶行业唯一一家500规模企业。二是走出去,找市场。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坚持走外向发展之路,公司实行联锁经营,在北京、上海、合肥、天津等地兴办了20个茶叶经营联锁店,把金寨茶叶推向全国。三是可持续,求发展。为了可持续发展,公司对所属范围的茶农进行帮扶,今年与县农委合作办新型茶农培训班6期,培训茶农达1000人;另外,为了发展茶产业,公司无偿向贫困茶农发放茶苗20万株,为茶叶专业村修筑道路5公里;还在青山镇茅坪村、全军乡全军村分别发展无性系茶苗100亩;在全军沙河店建一座茶籽油加工厂;在大团山茶厂上一条全自动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还计划在前龙村开发油茶基地2000亩。
办协会走小康之路
xxx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公司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外向发展”为宗旨,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辉煌。大团山茶场虽然发展壮大,但xxx想到的确是全乡乃到全县的茶叶产业,带动全县茶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才是他的最终理想。一是成立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将全乡的茶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共打“金龙玉珠”牌,茶叶原料得到充分保障,质量上了新台阶。二是牵头成立全县茶叶协会。2005年9月,在县农委、县财政局的支持下,他协同县茶叶生产办公室,召集全县有影响的茶叶企业经理、厂长,成立了金寨县茶叶产业协会,他并被推选为协会副会长。协会以振兴金寨茶业为己任,积极服务会员带动茶农,几年来,组织会员参加北京、上海、长沙茶叶博览会5次,到山东、浙江外出考察学习2次,为协会会员企业还开展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认证,办理了茶叶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QS认证)6个。
几年来,xxx同志对茶业的执著追求,执著钻研,不但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公司获得了良好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全县茶叶的发展。2005年,他个人被评为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金龙玉珠”牌茶叶被评为首届六安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大团山茶场被评为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龙玉珠”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2007年6月,“金龙玉珠”牌茶叶荣获中国优质产品称号。公司产品今年全部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在2009年上海茶叶博览会茶叶质量评比中,金龙玉珠茶叶又荣获金奖,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获得省农委全面验收,同时公司又被评为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金龙玉珠”牌茶叶成为省、市政府机关定点采购茶叶,也一直被指定为国务院办公用茶。
以上就是有关的先进事迹。
**,今年40岁,家住**县经济开发区**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08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谁能发家?前几年有几户搞什么科学养猪场,结果还不是亏了老本。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回乡创业的消息,**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08年6月份,**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08年底,**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09年,**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二)
xxx,现任阜蒙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校,1984年10月分配到县农业中心植保站。1999年,被任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在全县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一、想农民之所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出一流科技队伍。县蔬菜站成立之初,技术干部都是由其它各站临时抽调组成,他们既没有蔬菜生产经验,又没有深入生产一线的经历,指导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可以说也是门外汉。为解决这一问题,xxx带领全站技术干部从业务学习做起,制定计划,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并到周边市、县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单位内部业务知识讲演,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活动,全站技术干部业务理论知识方面明显提高。为了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2009年,xxx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100米长的三栋温室,主要用于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目前,全站十名技术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他们都能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献计献策,提出蔬菜保护地新思路。作为县蔬菜站站长,xxx始终坚持探索加快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动摇。他多次为县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建议将蔬菜保护地产业列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2004年,他建议到北镇参观学习,当年在于寺镇修建“厚墙体日光温室”4个小区,种植香瓜当年获得高效益,不仅收回了建设成本还略有剩余,农民尝到了发展保护地的甜头。第二年,蔬菜保护地在王府、富荣、阜新镇等二十个乡镇推广。
三是树立典型,加快蔬菜保护地发展步伐。在蔬菜保护地工作中,xxx探索总结出了“带领农民看,帮助农民算,用政策引导农民干”的工作方法。他知道农民朋友面临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要想走出贫困,加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在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上下功夫。于是他带领蔬菜站技术干部在于寺镇八里卜村棚区,福兴地镇西大营子棚区,富荣镇富荣镇棚区,伊吗图庄家店棚区树立典型,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管理,达到“当年建棚,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极大鼓舞了广大棚户种菜的士气,现实让广大农民看到,只要扣棚种菜就能发家致富。
二、盼农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护地发展新道路
一是积极探索蔬菜保护地建棚新模式。2004年以来,在xxx的建议下,通过借鉴周边县、市经验,结合阜新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的日光温室建棚模式。这种模式在阜蒙县最北部乡镇可进行冬季越冬生产,并且创造出100米温室产值超过5万元的高效典型。2009年,在伊吗图、大巴镇、王府镇等15个乡镇大面积推广。
二是引进新品种,提高覆盖率。在保护地生产中,xxx将新品种引进做为全站的工作重点,先后与荷兰瑞克斯旺、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公司合作,引进了37—74、37—76尖椒,布利塔茄子,赛贝娜西红柿,翠宝香瓜等国际优良蔬菜新品种1000万粒,累计推广面积5000亩,通过引进新品种,比种植常规蔬菜品种每亩大棚增收5000元,五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
三是推广新技术,确保良种良法农民增收。几年来,县蔬菜站在xxx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推广了适合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项新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增加了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地温,又改良了土壤,应用效果明显。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既适合阜新地区干旱节水的要求,又能减小棚内温度,提高了棚菜质量。推广应用嫁接技术,实施黄瓜、香瓜、茄子等作物嫁接技术,避免了因土传病害危害造成绝收的产生。五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亩减少损失1200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积极探索和推广栽培新模式,经过2007年以来三年的实践,阜新地区尖椒、茄子、西红柿长季节越冬栽培获得成功,使全县蔬菜保护地产量效益再上新台阶。
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为棚菜户服务永不退缩
一是抗雪救灾,农民利益放心间。2007年,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建设进入快车道,当年发展2万亩。但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压垮了全县近1万亩暖棚,50%的棚户受灾。面对灾害,xxx第一时间赶到受害现场,察看灾情,帮助棚户清理积雪,挽救秧苗,恢复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使8000多栋大棚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总结创新,探索提高效益新途径。在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发展过程中,茬口安排是保护地发展水平的见证。由一年生产三茬,到一年生产两茬,一直到目前推广的一年一大茬,通过xxx同志的积极探索和推广,实现了既降低成本,又大大减少劳动量,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棚户的欢迎。
三是兢兢业业,探索之路见曙光。在发展蔬菜地过程中,xxx积极为领导决策提建议献计策。在他的带领下,2008年—2009年间,先后有伊吗图、旧庙、福兴地、王府等20多个乡镇农户到山东寿光、凌源市参观学习,参观次数25次,参观人数达1840人次,广大农户发展保护地的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出现了伊吗图、福兴地、旧庙、大巴等15个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乡镇。
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突显共产党员本色。
在县蔬菜站长的工作岗位上,xxx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处理好全站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包乡包片,和棚户吃住在一起,手把手的帮助棚户进行现场操作。十年来,他先后负责4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任务,所到之处深受乡镇领导和棚户的认可和欢迎。1999年,在富荣镇任科技副镇长期间,在棚区一住就是一个月,帮助搞设计规划,帮助棚户选择种植品种育苗,和棚户一起整地施肥栽秧苗。棚内出现病虫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来现场,帮助解决难题。2008年,他负责福兴地镇的蔬菜地技术指导。经过他的努力,全乡20栋暖棚平均效益超过3万元,并出现了宋俊山106米暖棚产值超5万元的高效典型。
xxx身为蔬菜站站长,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他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各种事务如何繁忙,当与保护地工作相遇时,他总是以蔬菜保护地为主,及时为棚区和棚户排忧解难。他所在蔬菜站年经费有限,但当棚户因种种原因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棚户度过难关。2008年,他所包的福兴地西大营子村棚户严冬时没有资金购买草帘子,他就动员全站同志每人拿出200元,为棚户购买了草连子。
几年来,xxx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农民朋友的认可。2005年—2007年,他连续三年被省农委评为“全省设施农业生产先进个人”。2008年,被阜蒙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他主持的“保护地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被阜新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三)
xxx,男,汉族,1966年生,现任全军乡大团山茶场场长、金寨县金龙玉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x同志积极参与,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深学一点,当好表率,既抓好自身的学习实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又紧密结合公司工作实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风采。
闯市场走创业之路
1999年,xxx开始承包全军乡大团山茶场,凭他对茶叶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本领,2002年他创制的金寨剑毫获得了杭州国际茶博会“国际名茶”金奖,并注册了“金龙玉珠”商标,推广实施了茶叶标准化采摘,工厂化加工。2005年,他投资100多万元建标准化厂房,投资50多万元引进全省首条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流水线,针对国际市场有机茶畅销的形势,加强了大团山茶场的茶园建设和管理,使近500亩茶园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开发有机茶,销往德国等欧盟市场,出口量达到100多吨,出口额30多万美元。2006年,在全军乡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成立了金龙玉珠有限公司。xxx在闯市场的同时,敏税地意识到茶叶要振兴,光在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使茶业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办基地、创名牌、走科技兴茶之路。
建基地走品牌之路
2002年,xxx就大胆提出,金寨茶叶要振兴就必须创优名牌,走品牌兴茶之路。为拥有自己的品牌,他聘请技术人员到信阳和杭州等地进行学习,创制了金寨剑毫名茶,当年在西安第一届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此后,连续三届在农业部举办的茶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和中国优质产品称号。如今,金寨剑毫已成为金寨县茶叶的主导名牌产品,年产量达到80多吨,产值1600多万元。2003年,xxx同志在闽浙地区看到良种茶叶十分畅销,又主动拿出20万元同县茶叶办一起从浙江引进龙井43#、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从安徽引进舒茶早、农抗早等品种,创办了茶树良种园,如今,良种园的茶苗远销到山东、湖北、河南等地。还累计无偿为周围茶农提供100万株茶苗,组织茶农来良种茶园无偿参加培训,近年来,良种园接受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一是建基地,上规模。与茶农签订产品定购合同,多管齐下培育基地。目前,培育了六安瓜片生产基地300亩,金寨剑毫生产基地1000亩,金龙玉珠基地3000亩,联接农户2000余户。扶持茶农无性系良种茶苗300万株,供应茶叶专用肥、有机肥200多吨,带动了基地农户生产茶叶的积极性,基地农户每年茶叶收入达到8000多元。投资400多万元扩建了大团山茶厂,以60万价格收购了全军茶精制厂,承包了金寨县茶树良种场,新办了新河苗圃园、正在筹办茶籽油厂。公司已成为全县茶叶行业唯一一家500规模企业。二是走出去,找市场。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坚持走外向发展之路,公司实行联锁经营,在北京、上海、合肥、天津等地兴办了20个茶叶经营联锁店,把金寨茶叶推向全国。三是可持续,求发展。为了可持续发展,公司对所属范围的茶农进行帮扶,今年与县农委合作办新型茶农培训班6期,培训茶农达1000人;另外,为了发展茶产业,公司无偿向贫困茶农发放茶苗20万株,为茶叶专业村修筑道路5公里;还在青山镇茅坪村、全军乡全军村分别发展无性系茶苗100亩;在全军沙河店建一座茶籽油加工厂;在大团山茶厂上一条全自动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还计划在前龙村开发油茶基地2000亩。
办协会走小康之路
xxx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公司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外向发展”为宗旨,几年来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步步走向辉煌。大团山茶场虽然发展壮大,但xxx想到的确是全乡乃到全县的茶叶产业,带动全县茶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才是他的最终理想。一是成立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将全乡的茶家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军乡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共打“金龙玉珠”牌,茶叶原料得到充分保障,质量上了新台阶。二是牵头成立全县茶叶协会。2005年9月,在县农委、县财政局的支持下,他协同县茶叶生产办公室,召集全县有影响的茶叶企业经理、厂长,成立了金寨县茶叶产业协会,他并被推选为协会副会长。协会以振兴金寨茶业为己任,积极服务会员带动茶农,几年来,组织会员参加北京、上海、长沙茶叶博览会5次,到山东、浙江外出考察学习2次,为协会会员企业还开展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认证,办理了茶叶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QS认证)6个。
几年来,xxx同志对茶业的执著追求,执著钻研,不但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公司获得了良好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全县茶叶的发展。2005年,他个人被评为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金龙玉珠”牌茶叶被评为首届六安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大团山茶场被评为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龙玉珠”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2007年6月,“金龙玉珠”牌茶叶荣获中国优质产品称号。公司产品今年全部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在2009年上海茶叶博览会茶叶质量评比中,金龙玉珠茶叶又荣获金奖,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获得省农委全面验收,同时公司又被评为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金龙玉珠”牌茶叶成为省、市政府机关定点采购茶叶,也一直被指定为国务院办公用茶。
以上就是有关的先进事迹。
上一篇:党员致富事迹
下一篇:五好家庭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