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网 > 扶贫事迹 > 大学生扶贫事迹

大学生扶贫事迹

事迹材料网分享

大学生扶贫个人事迹1
  xx,女,1977年生,曾兼任过加定人大秘书、共青团书记、文化站专干、同时先后在桥头、扎龙口、桥头、加塘、下河村所驻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所服务村的实际发挥其的优势,使农民增收,推动了当地(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调研为基础,探寻服务村产业发展的出路
  两年来,走访了278户村民,通过与群众的恳谈和深入基层的了解,对村庄入何发展现代苗木进行详细调查,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突出北山特色,增加农民收入—关于发展桥头村现代苗木经济的思考》一文,对指导和发展现代苗木经济起了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所得的思考与总结得到了村党支部的充分认可。另外,发表了《暖春》《三代人曾走过北山》《北山的诱惑》《我们的主任》等十多篇文章,向外界传递了北山的人文史和风情习俗。
  开展强民兴村活动,扩大苗木栽培规模,提高农民收入。在巩固原有苗木栽培规模的同时,加强组织引导,在做大做强苗木这新型产业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村民适时调整种植产销对路的品种,并上网查询了解有关苗木协会信息和程序,并积极筹建了桥头村的苗木协会,种植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天地。
  加强培训力度,发展民俗旅游业。配合村委引导发展旅游接待示范户6户。同时两年间举办了12期烹饪培训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积极协助做好畜牧防治和苗木病虫害防疫工作。落实各项苗木有害的措施的同时协助做好畜牧防治工作。邀请畜牧和林业技术人员讲解防疫知识4次,每次的防疫知识讲解使农民受益匪浅动物重大疫情防治率达100%。
  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连续成功两次举办了“六月交流花儿会”传播了优良的传统文化,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活跃了物资交流,使农民增收了4万余元。
  以各种活动为契机,加大政策科技普法宣传力度。以各种活动为契机,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以“三.八”妇女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平台,加大政策和科技培训力度,两年来,宣讲中央政策83次,办黑板报48期,文化进村活动6次,法律进村活动4次,使当地居民了解政策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桥头村成为全县民主法制示范村。
  大力宣传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知晓面
  自2016年在社区工作以来,以各种节日为锲机,营造浓烈氛围。在“春节”、“母亲节”、
  “七一”建党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一方面组织社区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节目演出,一方面组织各种习俗活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大力宣传了社区工作。深入辖区居民楼院宣传平安建设工作和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工作,发放宣传资料为4000多份,使各项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辖区单位、居民楼院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入户宣传创卫工作的现实意义、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在居民群众中营造了浓厚的创卫氛围,调动全民参与创卫活动。增强社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人员密集的主街道悬挂横幅6条,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社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推进党建工作。社区党支部与4个辖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积极联系辖区单位争取资金和物资帮扶,为辖区居民进行知识健康讲座。辖区单位在财力、物力上给予社区大力支持,大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开展社区居委会的常规性工作
  认真开展了社区基本资源调查工作。对辖区内居民进行一次全面详细的调查登记,全面准确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建立居民信息,做到一户一档。重新审查低保户61户,148人,全面准确掌握了低保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一户一档。调查、登记辖区内特殊人群,登记残疾人94人、70岁以上高龄老人339人、失业人员850人,建立各类数据档案台账,使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化。扎实推进了养老保险服务工作和医疗保险报销工作,鼓楼花园社区加大力度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收缴养老保险程序工作和医疗保险收缴和报销等工作,使居民更深刻的理解了国家惠民政策。收缴养老保险50人,共40000元。领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卡1000张,核对医疗保障信息卡人数为2434人。进行辖区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开展“社区志愿者行动”辖区卫生打扫除活动,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等人员在辖区内进行了清扫社区环境卫生及清理街道乱贴乱画,清理了1个小区,清扫马路2条、清理街道乱贴乱画小广告200余张、进一步整治了辖区卫生环境,给居民创造了一个宁静清新的居住环境。
  村官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其任务重而道路远,xx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和领导们的关心和厚爱,以及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做到创出新亮点,做好村领导的左右手和参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五员的作用,推进村庄社区各项事务。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服务基层的本领。学无止境,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接收群众的监督与批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坚定信念,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

大学生扶贫个人事迹2
  “王婶,喷消毒水了吗?”“可不能让杂菌进去啊。”金星辉蹲在地头,查验菌袋。“北大毕业”“招才引智”——在村里农民眼中“高大上”的标签,并不影响他2017年到老庙村驻村后变成接地气的“农村小伙”。
  和金星辉一起经历转变的,还有其他两个大学生——同为“90后”名校毕业生的郑文杰和金明吉。3人都是共青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下派老庙村的驻村干部。
  老庙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是这个昔日的深度贫困县里最偏远的村子之一。村里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想搞个合作社都费劲。“有的贫困户一连几个月收入为零。”金星辉回忆刚驻村时的情景说。
  改善村容村貌、规划扶贫产业……然而摆在3个朝鲜族小伙子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如何听懂村里通用的山东方言。不会讲土话、刚毕业没多久,一些老村民开始“欺负”他们,纷纷质疑:“比俺家娃儿还小,村里事儿懂个啥?”
  挤在凸凹不平的土炕上,3人经常失眠。本可以靠高学历在大城市“吃香”,没想到却在贫困村碰了壁。
  “想扶好贫,就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3名大学生为贫困户打扫庭院、劈柴烧火、跑腿代购……硬是把自己折腾成了村里的管家。村里规划扶贫产业,确定发展食用菌项目后,金明吉奔走多地请来农技人员,为村民科普种植知识。
  “小郑,贫困户咋报医药费?”“小金子,带我去镇里办个事吧。”渐渐地,哥仨从初来乍到时没有存在感,到后来“比亲儿子还好使”,村里遇到大事小情都会先找他们帮忙,曾被调侃“入错行”的金星辉成了半个“土话专家”。
  2015年底,老庙村贫困发生率45.8%,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在郑文杰结束驻村工作后,金星辉、金明吉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今年4月,汪清县正式摘帽,村民们第一反应不是庆祝,而是担心两个“小金子”要回城。脱贫户程学美找到他们说:“别走啦,我找村主任给你们落户、娶媳妇。”
  平时金星辉喜欢站在村头的桥上,对比东西两边的新村和老村,这是他们奋斗的印记。对于老庙村的未来,他还有很多规划:把食用菌项目做大做优、高速服务区落成后设岗……“把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挺好的。”金星辉说。

大学生扶贫个人事迹3
  杨康,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2018年毕业于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获得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奖项,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同年8月,受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代号召,参加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服务于沿河自治县甘溪镇人民政府党政办。
  用初心唤青心助力村村话脱贫
  2019年1月,看着镇里的大学生都寒假返乡了,杨康想着当前正值全镇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关键时期,如果让本土大学生参与村支两委工作,既可以让大学生学习当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又可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助力家乡发展,杨康立即找到一起在甘溪镇服务的志愿者赵久林进行商量。
  最后在同事们的建议下,形成了甘溪镇2020年“学子报春晖·我与家乡共发展”活动方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杨康加入了该镇大学生交流群,将想法和方案向大学生进行讲解,得到该镇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圆满实施了甘溪镇2020年“学子报春晖·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搭建起了该镇“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的联系服务平台。
  该活动是甘溪镇首次由青年大学生直接参与村支两委工作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沿河新青年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和使命感。
  用爱心暖童心助学圆梦微心愿
  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杨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始终不忘践行春晖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尽心尽力回馈生养和培育他的家乡,让“爱”在乡间凝聚,不断成长。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他,深知贫困学子的辛酸与渴望,2017年以来,杨康通过“讲故事、找资源”,不断为家乡贫困学子送去暖心衣物,学习用品、图书和篮球等体育器材。分别为黄土镇雪花村小学、黄土镇大元村小学、黄土镇青龙村小学、黄土镇汤家村小学送去学习用品和暖冬衣物。
  四年间,他骑着小电瓶车,装载着爱心物资进村入户,身影穿梭在入户路间,他将一个个书包、一本本图书、一套套画笔送给每一个需要的孩子,为孩子们送去快乐和笑容,传递关心与关爱。
  “谢谢哥哥,我会好好读书的,长大像你一样,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2020年7月31日,杨康在黄土镇大元村发放爱心物资时,一个小朋友对他说的。他笑着,小朋友也笑着,那微笑很甜很暖。
  用真心护民心构筑青春防疫线
  防控疫情,勇敢逆行。2020年2月,杨康新婚刚结束,便传来全国爆发新冠疫情的噩耗,由于道路封闭,他无法回到甘溪镇的工作岗位上,为了能出一份力,他积极参加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飞雪中进村入户,他与村攻坚队员们一起,宣传张贴疫情防控通告,为村民做好讲解,嘱咐村民少出门、不聚集,参与村防控点值班值守。
  为增加新冠疫情防控的宣传力度,让村民们意识到新冠疫情的严重性,他通过QQ群呼吁组织黄土镇青年春晖社成员、村青年大学生就近参与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和可爱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寒冬中筑起了一道青春防疫长城。
  “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要用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黔东门户,乌江要津’的万里长空绽放光芒!”这是杨康写在工作日记上的话。
  结语
  在近三年的西部志愿者服务生涯里,他用理想和信念燃烧着青春热情;以奉献和付出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以昂扬的斗志积极的践行着志愿精神,铺就绚丽多姿的志愿之路,谱写着奋斗的青春。

大学生扶贫个人事迹4
  硬刺扎破脚掌他仍坚持探访
  山里没有路灯便用手机照亮前路
  跋山涉水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脱贫......
  这就是28岁天大人的扶贫故事
  过去两年多,28岁的骆胤成一直在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陪着小凉山上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一起,与贫困作别。
  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脱贫攻坚决胜的号角正在全国吹响,骆胤成的母校天津大学用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向年轻学子发出号召,时代的鼓点敲击着这位年轻人的心,他一头扎进蜿蜒在祖国西南丛山峻岭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决心“为社会和国家做点实事。”
  骆胤成和孩子们在一起
  今年11月,被贫穷困扰了千百年的宁蒗县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云南省最后9个退出贫困序列的县(市)之一。年轻的骆胤成是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数不清的参与者之一。两年间,他用692篇扶贫日记记录了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定格了老百姓摆脱困顿生活后的张张笑脸,字里行间也标记着大国脱贫路上一个个“骆胤成们”的小奋斗。
  在广阔天地中找寻“出路”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是2019年初骆胤成刚到小凉山时,在第一篇扶贫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这一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骆胤成看来,自己就是这场战役中冲锋在前的战士。
  当时他满腔热血,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上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黄板坪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然而,现实每天都在给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泼冷水。
  黄板坪村共有739户30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7户1786人,贫困发生率超过50%。当地山高壑深、交通闭塞,因为地势险峻,常发生山洪、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初来乍到的骆胤成兴奋地跟着村干部冒着危险手脚并用攀爬上陡峭的山坡,走进一个个农户家探访,可一开口才发现,自己说的普通话村民一句也听不懂。
  当地人长期自给自足,在那里生活的“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受教育程度很低,当地人与外界交流少之又少。出发前,骆胤成心中盘算的电商带货、产业扶贫等计划要想马上落地,都不现实。
  骆胤成与村民共同劳作
  出路在哪儿?骆胤成苦苦思索着。
  各种各样的“路”也出现在他的日记中。骆胤成与扶贫工作队的任务是对贫困对象进行“户户清”遍访、动态管理,同时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他们常常夜深了还在翻山越岭的路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晚饭后继续入户调查,天色渐渐黑了,今夜没有月亮,大山上也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们的手机闪光灯,勉强照亮了前方的路。”
  行路,不免伴随着苦闷和泪水。一天早上在翻山走访农户的路途中,骆胤成不慎摔倒,四根尖硬的刺扎穿了鞋底,其中一根长刺扎破了脚掌,流出鲜血。中午工作队只能在山间作短暂休息,因为吃不惯当地食物,骆胤成就自己吃了一个烤土豆充饥。晚上回到驻地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录入表格,可突然收到了远在600公里外的老家传来的噩耗——外公去世了,“那时心里的痛,比脚底被扎痛得多。”骆胤成回忆,当时自己很想请假回家送外公最后一程,可是他知道工作队时间紧任务重,缺不了人手。那夜,他久久无法入眠,含泪在日记中写道,“回忆,思念,着急,难受,心里五味杂陈”,但他又给自己鼓劲儿,“既然选择,就要义无反顾!”
  骆胤成与村干部商讨扶贫工作
  遍访农家后,骆胤成和队员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可填写表格时他却发现工作队统计信息和报送材料,都存在不少问题。队员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填好表格后发现,因为统计表的形式调整了不得不返工。他在日记里反思:“我应该利用电子表格的函数公式提高效率,将已有数据与入户采集到的数据及时核对修改,并将准确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很快,骆胤成的数据库启用了,帮助队员们节省时间又保证了数据准确性。
  渐渐地,村干部对这个大学生的印象有了改观,觉得小年轻挺能吃苦,还总能从老路中闯出新路。
  “帮孩子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日记里珍藏着许多山里孩子的照片。最触动骆胤成的一幕,是一次车行至村中,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一下子都退到路旁,给过往车辆敬礼。汽车,对他们而言,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很多人从未走出过眼前的大山。
  骆胤成越发意识到,教育才是让当地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而这,也恰好自己更擅长的。于是,一个“微课堂”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像是一个从大山伸向外界的长镜头,骆胤成希望通过“微课堂”的小窗口,让山里的孩子们看到更大的世界,帮他们编织美丽的梦想。
  骆胤成开展“梦想微课堂”
  今年5月中旬起,骆胤成拉着几个年轻人一起,每周从镇上赶到黄板坪完小为这里的104名学生“画梦”,“老师们”自发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有基础常识,也有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很多孩子听入了迷,拉着他们没完没了地问,“电影怎么放出来的?”“火箭怎么发射的?”“火星上有人住吗?”
  还有的小朋友写信给骆胤成:“万里长城有多长?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去看一看,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看到万里长城的。”骆胤成把淳朴可爱的孩子们记在日记里,他写道,“希望能帮助小朋友树立梦想、学习成长,走出大山感受外面的世界,改变命运。”
  今年6月,骆胤成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微心愿”爱心认领活动。那里有当地96名小学生的心愿。没想到,获得了许多爱心人士关注,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收到了彩笔、篮球、足球、课桌、溜冰鞋等礼物。随后,骆胤成又通过网络发起图书募捐活动为当地两所学校建立了“爱心图书角”,让孩子们有更多观察世界的窗口。
  骆胤成建立的爱心图书角
  孩子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个白白静静的大哥哥,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初三学生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后,总是会第一个找大哥哥诉苦。在世代与贫困斗争的穷山村,“读书无用论”始终是很多村民心中的执念。为了把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骆胤成想了不少办法。他设计出了“三步法”,先让各村(社)第一轮入户动员,仍拒绝入学的,由骆胤成逐一进行第二轮动员,最后请镇党委、政府、各村(社)集中走访“钉子户”,成功动员了229名两后生重返校园。
  “有些家长不理解,甚至骂我多管闲事,说我是忽悠他们子女读书的骗子,”骆胤成有时也感到委屈,一些村民说,“我每天送孩子上学,政府要给我误工费”;有的人甚至用木板把窗户钉上,防止孩子翻窗逃出去上学。为了把一个孩子请回学校,骆胤成和同事们要三番五次到家中走访,还要每天打电话不断沟通。那段时间,他日记中出现最多的话是,“我要继续动员!”
  今年9月18日的日记中,骆胤成记录了陪贫困大学生肖立伟去大连大学报道的经历。当天他接到了大连大学招生办老师的电话,反映大兴镇拉都河村的肖立伟在学校开学后一直没有报到。骆胤成几经周折了解到,肖立伟家生活贫困,父亲早亡,母亲出走,他与哥哥相依为命。哥哥本想外出打工为弟弟赚取学费,但因今年疫情原因未能成行。肖立伟考虑到家庭原因,谎称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不敢去读大学。“大山里走出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必须去上学。”骆胤成心急如焚,带着他们跑去办理助学贷款,获得了8000元贷款,并帮助兄弟俩申请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之后他又联系大连大学招生办老师为肖立伟争取到了2500元助学金和一套行李,又多方申请到了2000元慈善金和5000元助学金。终于,日记中出现了肖立伟站在大学校门前露出微笑的照片。
  “让奋斗的青春在时代蓝图中跳动”
  骆胤成始终记得第一次到黄板坪村贫困户杨六斤家时的情景。
  杨六斤夫妇都是残疾人,二人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人挤在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木瓦房里,“生活条件之差,常人难以想象。”骆胤成和同事们帮他们申请残疾补贴,盖了新房子,帮助杨六斤夫妇靠种植玉米、花椒等经济作物获得生活收入。
  如今,这家人见到骆胤成总会向他竖起大拇指点赞,骆胤成在日记中写下感悟,“贫困群众在政府拉一把的同时,还要努力往前走一步,最终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户杨六斤的旧屋
  高山峡谷把山村与外界隔绝。骆胤成和同事们去过最远的一家,要开车1小时,再步行爬山1个多小时才能抵达,仅靠种植简单作物为生。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当地启动了大规模易地搬迁项目。
  贫困户刘志强一家原本一直住在山上,一到雨季,持续降雨导致山体滑坡,经常把他家的房子冲裂,房子随时可能倒塌。骆胤成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到他家了解情况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帮他和周围2户一起搬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康家园。
  没想到,刘志强擅长歌唱的本事在城市里找到了施展的天地,他到丽江古城里唱歌,一下子收获了很多游客粉丝。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旅游业,他又转到线上直播唱歌。与此同时,他还在古城打工赚取生活费。骆胤成感慨,刘志强“时髦”又肯干,每次见面,刘志强都会反复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感谢政府帮助他家摆脱贫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努力奋斗的劲也越来越足。
  日记里的故事还有许多,在大山深处的日子让骆胤成变得“更接地气了”,他对记者说,“刚毕业时,自己想法挺多,现在明白,能把一件事干成是很不容易的,要一点点做,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地啃。”
  如今,更大的目标摆在骆胤成面前。他在日记中为自己标注了新的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他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能让自己奋斗的青春在祖国的时代蓝图中跳动。

上一篇: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大学生贫困生个人事迹范文
  • 联系客服

    微信号:yzbxzcom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