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网 > 扶贫事迹 >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分享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传诵和响彻在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西部的太行山区。
  从内丘县到临城县,从邢台县到南和县,从浆水镇到前南峪,从岗底村到南沟村,从凤凰岭、狐子沟再到村后脑、树莓谷,许多乡镇,好多村庄,都摇曳着他矫健的身影,都镌刻着他深深的足迹,都浮现着他朴实可亲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在阳春三月,百花吐蕊、果树枝头绽放艳丽的时刻,在树桠间、叶瓣上、花朵里,都回荡着他那悦耳的“咔嚓咔嚓”的剪刀声。
  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是啊,在邢台的太行山一线,起起伏伏的丘陵和莽莽苍苍的群峰绵延了近百公里,坐落和隐翳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在他去过的山旮旯里,只要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谁家的,有几亩、多少棵,收益怎样,住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家里几口人,孩子多大,老人贵庚。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里,山里的农民占了60%,并且都起着他编创的一串串便于识别的独特名字:“岗底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红树莓”等等。
  而他自己,从有微信起,就把自己的用户名命名为“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在这里,“老”似乎是永远的意思,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
  微信上的“老山人”真名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8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_年4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各方震惊。河北省委书记、省长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邢台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黯然神伤,有的居然号啕大哭。大家没人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财神爷”会突然离去,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求证这是不是真的……
  内丘县岗底村负责果树技术的村民梁国军,打开微信告诉我说:“根本不相信,你看,这是前几天李老师发给我的微信,还教我怎样治理村里的苹果树呢。”
  在微信上,“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李保国回答梁国军道:“收到了吗?用100倍的氨基酸和2000倍赤霉素灌根,树上喷赤霉素1500倍加萘乙酸1000倍。”
  原来,村中杨书合家的苹果树开春后长出的叶子又窄又长,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梁国军,他也不知所故,于是就在微信里向李保国请教,并把树叶拍照发给了李保国。李保国通过微信先教他如何治疗,并说过几天会来村里……
  梁国军含着泪说:“说李老师不在了,这怎么可能,他说他要来的。”
  在采访村民杨群书时,他说不下去了,哽咽道:“……现在想想,我对不起李保国,人家都是为我好,可我当时还不理解……”
  那是1997年李保国刚到村里指导苹果种植和管理时,他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目的是保护苹果生长,这样结出的果实皮薄、肉鲜、色好。为了消解村民的疑虑,李保国自己买了20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说以后苹果卖出好价钱了,再还他纸袋钱。当时一斤苹果才卖1块来钱,可纸袋的成本每个就要0.24元,所以杨群书不理解,认为将来会赔本。李保国劝他套,他还跟李保国吵架,说:“为啥花这两毛多钱把苹果罩住?那以后皮还会红?你是糊弄我让买你的纸袋吧,我就是不套。”李保国耐心向他解释:“说科学,你不懂,我跟你打个比喻吧。这苹果就像人的脸,如果整天风吹雨打日头晒,是不是会很粗糙?用袋子罩上保护起来,就像女人使了防晒霜,将来苹果成熟后,好看又好吃。”杨群书还是不干:“罩住没太阳照射,能会红?不信。”李保国笑笑:“到时袋子摘下,几天就上色了。”杨群书还是不信,发来的5箱子纸袋只用了很少一部分,还私下里说李保国的闲话。李保国路过杨群书的苹果园,见状指着他叫道:“老杨,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儿了……”果然,套袋的苹果按李保国指教的时间开解,一见阳光,几天工夫就全红了,不但皮薄还又脆又甜,1斤卖到了2.5元,比不套袋的贵出了1倍还多,杨群书后悔莫及。
  说到这时,杨群书的泪水潸然而下:“李教授走了,他处处为我们好,我还说三道四。想想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难受得不行,好几天睡不着……”
  临城县绿岭公司的负责人高胜福接到李保国学生的电话,说李老师走了,高胜福平静地问:“去哪了?”学生哭着说:“李老师不在了……”高胜福震惊地连问三遍才相信了。高胜福迷茫着双眼说:“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几天来就像做梦一样,多想叫梦醒来,李老师就在我的眼前,就在我的身边……”
  20__年4月12日,李保国追悼会和遗体告别这天,保定市数千人自发送李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邢台岗底村,绿岭公司前南峪等地设灵堂悼念,并有数百人自发前往保定殡仪馆吊唁。
  20__年4月18日,邢台市委举行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政府、企业共同出资方式,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邢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让其精神传承下去;依托内丘县岗底村富岗科技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永久保存李保国同志的生平事迹文字及影音资料。
  李保国生前是全国劳动模范、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是的,“老山人”李保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教授,严谨,深邃,真正的教书先生和学者、专家。在大学校园里,在课堂上,在天南地北各地组织的学术报告会、研究会上,在各种会议室、主席台和讲台上,他学识渊博,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但是,30多年来,他硬是把“学问”做到了荒坡秃岭,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把“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写到了太行山上,把“学生”带到了一片片果园里。他的教案和学术成果是山里最美的硕果,硕果是他最美的教案和学术成果。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乡村技术员”,被广大老百姓誉为“科技财神”“学问福星”。他是山区果农们的“贴心人”“技术把式”。逢年过节,他是乡亲们争相邀请的贵客,一顿饭要像“跑片”那样轮流到10来家炕头上去吃。
  他比“愚公”聪明得多,也伟大得多。愚公是要把挡在他家门前的山搬走,太笨了,而他则是靠科学技术让“荒山披上绿衣裳”,把昔日世代寸草不生、“兔子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改造成硕果丰收的良田,让山里人“靠山吃山”摘掉穷帽子,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个人事迹)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08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住房、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从乡村教师职业发展、职业供给、地位待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瞄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痛点,也反映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声。希望各级政府落实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个人事迹)
  胡文明同志自2017年3月入驻拉伯乡拖甸村委会以来,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四项工作”,以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为前提,以解决群众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与当地党员群众同学习,同工作,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拖甸村委会帮扶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深入走访,准确掌握村情民意
  拖甸村位于拉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47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610户,2542口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1户,667人。
  胡文明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克服了高温的考验,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访贫问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足迹踏遍了拖甸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59户。他还不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认真记好民情日记。通过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访调研,他不仅准确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还清楚掌握了整个村情社貌。
  吃透政策,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
  胡文明同志刚来,正赶上全省扶贫工作转入整改阶段,按照省、市、县关于“回头看”文件精神,先后进行了7次“回头看”。他先后参与了拖甸村委会易地搬迁工作存在问题的摸底调查、拖甸村卡外农户的摸底调查和托甸村精准扶贫动态调查等专项活动。胡文明与两委班子一道,及时组织广大扶贫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把握政策要点,吃透政策精神,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九五六”贫困退出标准,严格对标对照,逐户分析研判。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等工作任务。
  在调查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脱贫目标,深入查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扶贫对象是否精准,扶贫措施是否有效,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贫困退出是否真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一公示”的要求,逐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对村内建档立卡户进行核实,拟定贫困户于组内,经村内评议、村内张榜公示后无异议报乡政府,确保了全村贫困户的准确性。
  摸底调查结束后,他与其他队员一道不辞辛苦,认真撰写出《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托甸村回头看整改意见汇总》、《托甸村回头看统计表》《托甸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数增减情况明细表》、《托甸村贫困户信息表修改》等,准确掌握了拖甸村民委员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变动情况,着力降低错评率、漏评率,努力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从而确保了拖甸村委会“整改”活动不走过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谋划项目,农牧民受益非浅
  胡文明同志与云南省社科院驻村工作组,筹建了托甸村委会精准脱贫作战室,并以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出发点,同村班子一道,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把跑办帮扶项目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尽最大努力争取项目资金。
  胡文明与他的队友们,在确保托甸村委会贫困户1万元挂联配套资金、家庭助学基金10万等足额投入外,时刻关注并落实托甸村委会三江口、布落、两家村“灌溉用水”、托甸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等工程项目推进情况。同时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资金帮助村民解决安装太阳能路灯及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建设。为此,胡文明同志亲自认真撰写了《安装厕所+淋浴室+太阳能热水器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等报告。经过胡文明等同志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社科院共落实项目资金27万元,在格落、草皮甸、古鲁甸三个村组试探性地实施了太阳能路灯项目,经评估验收后进行运营,效果十分良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成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的好事实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胡文明还直接参与了《托甸村精准脱贫示范村建设项目》方案的草拟工作。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拖甸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初步确定了以打造4个示范村,即民族文化生态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房屋固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庭院美化工程、环境净化工程、特色产业、村民素质提升工程、基层党建创一流工程等为主的10大惠民项目。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拖甸村委会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发展思路明确,农村经济有了坚实的保障。走进拖甸村,一条条宽敞的路面、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一间间整齐的民房、完善的各类公益设施,俨然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祥和、安康的农村新景象。
  牢记宗旨,展现人民公仆形象
  在离开昆明时,胡文明在他的日志中写道:
  说实在的,年逾五十,重新接受一项全新的工作,确实有一定的挑战性,何况是去偏僻的乡下,有那么一瞬的忐忑。但这次去的地方,却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能拒绝吗?我拒绝得了吗?故乡时时象一只无形的手,牵绊着我的心,何况我的故乡还是那么落后、闭塞,我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好吧,去了再说,那怕只有三分力,我会使出四分劲!就让我带着一颗诚心,一份热忱,故乡我来了!
  刚入村那天,看着从车上搬下的三套行李、洗漱用品,乡党委书记惊讶地说:“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胡文明真诚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你的村民,每月要住20天以上。”从此,一住就是5个月。作为云南省社科院派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胡文明同志首先认真思考了四个问题,一是省委为什么要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为主题的整改活动,二是下派驻村工作队到村做什么,三是驻村期满给党员群众留下什么,四是回去收获什么。胡文明同志为了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他时刻警醒自己,驻村工作队是一面旗子、一面镜子,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胡文明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他深知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他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投入乡村。时刻把基层党员群众的反映做为第一信号,时刻把群众满意又不满意做为标准。他时常对身边的年轻队员说,我们工作队来村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不是来享福的,要多向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改造,自觉把廉洁自律贯彻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整改”工作中,胡文明同志善于宣传教育和政策落实,他不仅带头讲党课,而且在深入村组和贫困户家中时,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释政策变动的原因及新政策要点,使群众理解支持政策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几个月的相处,老百姓把胡文明和他的队友当成了亲人,他们的住处也成了村办公室,一天到晚总会有老百姓来唠家常,村民谁家有事,不管大小都愿意来和工作队商量。胡文明感慨地说:“都说群众工作不好做,通过驻村这几个月工作经历,我看只要心里始终有老百姓,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回到宁蒗,回报家乡,这是本人长久以来的一个强烈愿望。在驻村期间,我一定严守扶贫工作纪律,勇于担当,勤勉工作,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努力完成各项扶贫攻坚工作任务,给组织和当地民众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这是胡文明同志抵达拖甸村委会后第一篇日志中的话,可也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
  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2日午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看望报告团成员,向高德荣表示亲切慰问,对学习宣传高德荣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提出要求。
  雷锋在日记中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高德荣就是这样的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螺丝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一些人眼里,高德荣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主动返乡扎根独龙江,全身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一心扑在群众脱贫致富上。这种“舍小我顾大我,弃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境界,的确感人至深。
  高德荣曾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身为一个厅级干部,他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最珍爱独龙江的山山水水、喜欢穿一件“独龙族褂褂”、出行总是带着“N件宝”、经常住在老乡家里、三十多年几乎顾不上家……试看今日的官场,像高德荣这样无官气、“接地气“的官员还有多少“一心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当之无愧。
  高德荣坚守...人的精神家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实在行动上,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展现出...人的精气神,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与他相比,那些专向群众“口袋”下手的干部、拉帮结派混“圈子”的干部、擅长送往迎来吹牛拍马的干部,能不惭愧吗
  “见贤思齐焉”,弘扬高德荣精神、争做“四有”好干部,党员干部不仅仅要内化于心、更要践之以行。既要坚持政治定力、坚守法律制度的底线,把清廉作为立身之魂,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既要守纪律、讲规矩,学会为欲望设定底线,又要为官有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用实干苦干惠及群众。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怎样学习焦裕禄、杨善洲、王瑛、任长霞、高德荣的公仆精神、走好为政之路,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深思。

精准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闫xx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他始终坚持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自2015年7月担任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帮扶思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在推动全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落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调查研究谋化扶贫思路
  他刻苦钻研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并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分别制定适合全镇各村的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深入各村逐村开展调查研究,对各村情况分别进行排摸,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在帮扶措施上因村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通过逐村排摸,全镇基本情况、经济发展、贫困状况、脱贫愿望等情况已了如指掌,对全镇1720户、6696人贫困人口,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优化产业结构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他根据全镇土地结构和川区、半山区、山区的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劳务输出把劳动力培训的成果及时转化为贫困户家庭收入。他针对富康、八娘、唐家、铁池等川区村交通便利、中药材种植加工发展历史悠久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转变以往的“种植-贩运”模式为“种植-加工-贩运”模式,大力扶持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目前,全镇家庭式中药材饮片加工模式在全乡川区村得到全面推广,正在逐步向半山区、山区延伸。家庭式中药材饮片“种植-加工-贩运”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了贫困户脱贫主要渠道。目前,铁池、八娘等村建成了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长廊,在大坪等村建成1500亩以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使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00亩以上。
  他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推动富康村建成新型塑料大棚120座,新建8亩联动式日光温室一座,在八娘村新建退耕还林塑料大棚90座,带动贫困户85户从事蔬菜种植。草畜产业方面,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投资221万元在团结、红古、南屏等3个村建成暖棚圈舍294座,引进基础母羊1270只;投资44万元在八娘、唐家川两村实施暖棚养猪户110户,引进籽猪330头;先后投资建成了富康村园区肉牛场、奶牛场和养鸡场,甫洞村洮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团结村永安养羊专业合作社,在红古村建成养殖小区2个,在长青村建成林小养鸡小区。在他的组织实施下,通过草畜项目带动贫困户400多户从事养殖。
  近两年全镇七八月份降雨量集中,传统马铃薯种子抗病毒传播能力差,导致晚疫病频发。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根据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积极帮助群众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培训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脱毒马铃薯良种,及时协调发放晚疫病防治药品,有效防治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增加了群众收入,贫困户脱贫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他还在唐家川、八娘村建成了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各8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以上。
  为了将劳动力培训这项帮扶措施与全镇劳务输出人数多、输出时间长的特点相结合,有效增加家庭收入,他和业务人员、驻村干部一道深入各村对贫困户中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登记,分类梳理,建立档案,做到培训对象摸底准确。他先后邀请劳务办、科技局、农牧局、卫计局等单位对前期摸底的960名贫困户培训了劳务知识、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并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20xx年劳务输出6500多人,预计劳务收入在1.2亿元以上。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他还将县直各部门讲解的重点内容录像刻碟,在每一个贫困村组织群众进行观看学习,为广大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筑牢精准扶贫基础
  为了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全力协助镇党委、镇政府落实省市县一揽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分村分户列出具体项目需求清单,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落实上保质保量。20xx年配合完成婆婆庄至青山15.5公里通畅公路建设和24条46.5公里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唐家川、甫洞两个村集中安置点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八娘沟、红城沟、中谷沟、结扎村等防洪堤坝建设工程,配合水务局实施北部饮水工程。完成2960户灾后重建工程,完成2023户群众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群众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在资金使用上精准到户。他组织镇扶贫工作站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大力宣传精准扶贫贷款政策,督促镇村干部深入贫困户认真调查摸底,使所有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2015年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发放方面,通过企业带动型370户、1850万元,自我发展型523户、1569万元。他经常与县扶贫办积极衔接,最大限度争取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在结扎等16个村建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将大部分有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协会中来,通过互助资金贷款,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为贫困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闫xx在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经常为全镇精准扶贫工作谋思路、创出路,在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事迹范例)
  xx,男,1990年生,于2014年9月被选聘为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大学生村官,一直扎根基层,抓实工作,全力投身在脱贫攻坚的滚滚洪流中,现任云南省xx市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专职副书记。
  工作作风深入,扶贫工作推进明显
  从2014年开始,xx负责了官房村下坝、张湾、岩下三个村民小组的挂片工作。这三个村民小组位于官房村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汉彝杂居,历来与村委不和。他主动接手之后,从村民最关心的户籍、低保等问题入手,多次召开群众会议,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岩下社没有社长,他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先为他们选出了社长,又重新调整了低保名单,全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几十户村民没有一家有异议。张湾社汉彝不和,以至于连修建一座手机信号塔,都受到各种阻碍。他将各户村民集中起来,痛陈利弊,终于说服各家放下仇隙,答应拿出土地、石山,让出道路,让多年没有手机信号的张湾社,第一次通了电话。到官房村之后,他分别完成了全村700多户村民的网格化管理信息、100余户危旧房改造信息、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完成官房村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困难农户异地搬迁,集中安置。
  全力建桥修路,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基础
  官房村面积广,海拔落差大,很多学生在两到三个小时的上学路上,还要面临涉水过河的问题。而一到夏季遇到暴雨涨水,则直接无法去学校上课。从2014年12月开始,xx一直在外界呼吁奔走,争取资源,最终于2016年4月和2017年1月,分别在官房村的小厂社和上油社,建成了两座便桥,使90多名小学生,不用再涉水过河去上学,也方便了周边7个社的几百户村民。
  2015年6月,全国未入库道路普查工作在荞山展开。荞山镇人手紧张,xx便全部揽下了这一任务。在两个月时间里,他带着GPS和电脑,走遍了全镇227个村民小组的400多条通社道路,顺利完成了这一任务。而录入的数据,很快就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硬化道路修建上,发挥了作用。
  关注留守儿童,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职期间,xx非常关注官房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现状,并且致力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户籍问题一直是官房村的一个大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面临着无户口,或者户籍信息错误的情况,xx在任村官期间,一直将此视为一样重要工作来做。他经常往返于派出所与村民家中,督促并帮助村民准备各种申请与证明材料。而对于面临这种情况的留守儿童,尤其是单亲留守儿童,他则亲自去帮他们准备各种材料,带他们去派出所进行户籍登记或户籍信息修改。官房村岩上社的女童赵永会,快到十岁仍不会说话,但又不是完全聋哑。xx利用一次去大学做汇报的机会将她带至南京进行了检查,确定为前庭导水管综合症。又在南京通过社会捐赠,为她配备了助听器,使一个十年没有听清过外界声音的孩子,第一次听清了外界的声音。官房村岩上社的女童罗申翠,有着严重的眼部残疾,父母也在一次刑事案件中双双去世,xx了解情况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志愿者老师、香港的基金会以及自己的朋友,先后为她筹集了两只眼睛的手术费用,并于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在云大医院分别完成了右眼和左眼的晶体植入手术。
  关心基础教育,争取社会各界支援
  xx长期保持与支教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改善官房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在蒿枝坝地区,他曾联系志愿者进行长期免费的儿童学前教育,在没有任何部门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了两年,使一百多名儿童在获得了学前教育的情况下才进入一年级。而来自各个大学的寒暑期志愿者,每年都会准时到来,用他们的阅历和知识,极大的丰富了官房村儿童的视野。通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有九十多名中小学困难学生获得了长期资助。
  为学习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中展鸿图、创佳绩,2016年6月20日,中共xx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开展向xx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市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开展向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大学生村官xx同志学习活动,并于同年11月,拍摄了以xx为原型的微电影《扶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该电影荣获多个奖项。

上一篇:个人优秀扶贫事迹材料故事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扶贫事迹
  • 联系客服

    微信号:yzbxzcom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