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先进事迹材料
admin分享
社区民警的先进事迹材料
李国平,一个普通的社区民警。从1989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义达里社区工作,在胡同里跟群众打交道,到现在已经22年了。22年的时间,他所在的义达里社区始终“零发案”。别人问起他有什么窍门,他说自己还真有一套办法。
要安全,先换门
李国平刚当片儿警那会儿,义达里社区还是个典型的老旧平房区,是有名的治安乱点。流动人口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经常发生丢东西的事,群众安全感特别低。下片儿入户走访的第一天,街坊们给李国平这个刚穿上制服的毛小子吃了好多的闭门羹。李国平心里清楚,这是社区治安不好,群众心里窝火,有脾气。面对社区里一个个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院儿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门儿修上,不能再让群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当时,他带着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用社区居委会领到的1万元治保奖金,买了铁皮,挨家挨户把木门修好,再用铁皮包起来,这个铁皮门就是当时义达里社区的第一代“防盗门”。进入2000年,恰巧电子防盗门开始在社会上推广,李国平又开始琢磨着要把社区的铁皮门也换成电子防盗门。考虑到这种电子防盗门造价太高,不少居民承担不起。李国平又说服邻片小区的负责人,把他们更新后淘汰的旧电子防盗门无偿地捐给义达里。怕人家口头答应了又反悔,他和治保会的同志,硬是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用手推车把72个防盗门一趟趟拉回了社区,又逐一丈量,通过往墙里钉钢筋,裁宽加窄,反复校正,把防盗门一个个的焊在了钢筋上。看到免费升级的电子防盗门,街坊们心里乐开了花。就这样,电子防盗门终于取代了铁皮门,成为义达里社区第二代的“安全守护神”。
这些年,义达里社区的防盗门逐步升级,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现在的院门都是独立对讲,可视操作,越换越先进,越换越安全。院儿门安全了,街坊们的心门也敞开了。
社区管理,就得有街坊们参与
随着社区警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李国平开始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真正把群众参与防范、自觉防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李国平请来专业民警来社区给街坊们讲课,办起了“义达里居民心连心大课堂”,教大伙一些识别陌生人的小技巧。比如说,怎么看证件对年龄,看籍贯对口音,通过聊天儿分辨可疑人员,很受居民的欢迎。那段时间,只要社区里来了生人,街坊们就直接把他引到摄像头底下聊,想方设法地调动他的位置,好让摄像头拍得更清楚,李国平在警务室的监控器前看得直乐。看到居民们的参与热情这么高,他索性带着大家成立了安保志愿团队,设立了指挥、巡逻、技防、宣传、消防、调解等10个岗位,动员居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与社区的安全管理。喜欢写写画画的,就去搞宣传;喜欢跑跑颠颠的,就跟着去巡逻;威望高的老人,就请他去调节纠纷。义达里社区的安保志愿团队就像一张安全网覆盖着整个社区的124个院,让窃贼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奥运会期间,义达里社区奥运安保志愿者团队共出动各岗位志愿者3000余人次,共收集各类信息120条、发现排除隐患60处、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安全稳定。
与此同时,李国平还摸索出一套适合平房大院的“红黄绿分级管理法”。所谓红黄绿,就是对辖区内的124个院子,进行风险评估,高风险的红色等级李国平本人负责,中风险的黄色等级由居委会主任负责,低风险的绿色等级由院组长负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将社区警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院落、每个居民家中。
要让百姓信任,就得把百姓当成亲人
只要提起李国平,义达里社区的老百姓就竖起大拇指,他们常说:“有国平这样的好民警,是我们义达里社区的福份”。李国平用心用情守护着社区的安全,他的倾情付出赢得了百姓的信赖与拥护。
社区一个刑释解教的小青年去朝阳区一家外企公司应聘,面试后公司原则上同意聘用,但要进行外调。几天后,公司人事部派人到居委会了解情况,明确提出录用对象如有违法记录,公司不予录用。孩子的母亲找到李国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李国平亲自找到公司经理,把孩子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原原本本的告诉给对方,并恳请对方出于挽救帮助失足青年的大局考虑录用这个孩子。交谈中,李国平诚恳地说,“我是管片民警,对这孩子非常了解,我敢替他担保!”。李国平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对方,公司经理当即表示,“冲您,这个孩子我们也要了。”
2008年奥运会那会儿,李国平带着居民们在社区执勤,见人手不够,91岁的杨大妈找到他说,也要参加执勤。考虑到大妈的年龄,李国平劝老人家回去休息,可大妈却执意不肯。没办法,李国平在胡同口给她安排了个岗位。一天,李国平看到杨大妈60多岁的儿子在胡同口执勤,就问大妈怎么没来,他说老母亲中暑了,起不来床,非让他过来顶替,坚决不能空岗。就这样,杨大妈和他的儿子、孙子,一家三代都在胡同口换班执勤,直到奥运会结束。如今,大妈去世了,追悼会那天,大妈的儿子把李国平拽到一边儿,说老母亲临走前留下话,他们家的房子和所有财产要是分不明白就由国平来决定。老人家是把李国平当成了亲儿子,这份情谊在李国平的心里比泰山还重。
每年春节,义达里社区都特别的热闹,街坊们早早的来到居委会,剁馅、合面、包饺子,为中午的团圆饭忙活,这个被称作“连心饺”的春节团圆饭他们已经坚持了足足20年。这是居民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感受社区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如今的义达里社区,办起了京剧社、剪纸社,街里街坊们都乐呵呵地生活。
从警22年来,李国平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很多荣誉。2011年根据李国平事迹改编的电影《社区民警故事》在全国上映,李国平同志受到了孟建柱部长的亲切接见;在刚刚结束的公安部第四届全国“我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李国平荣获特别奖。
面对殊荣,李国平十分谦虚和低调,他说,“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防范的社区里,他觉得自己的作用慢慢变小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从传统的管理真正转向了为群众服务!”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尽一个老警察的本分!
李国平,一个普通的社区民警。从1989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义达里社区工作,在胡同里跟群众打交道,到现在已经22年了。22年的时间,他所在的义达里社区始终“零发案”。别人问起他有什么窍门,他说自己还真有一套办法。
要安全,先换门
李国平刚当片儿警那会儿,义达里社区还是个典型的老旧平房区,是有名的治安乱点。流动人口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经常发生丢东西的事,群众安全感特别低。下片儿入户走访的第一天,街坊们给李国平这个刚穿上制服的毛小子吃了好多的闭门羹。李国平心里清楚,这是社区治安不好,群众心里窝火,有脾气。面对社区里一个个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院儿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门儿修上,不能再让群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当时,他带着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用社区居委会领到的1万元治保奖金,买了铁皮,挨家挨户把木门修好,再用铁皮包起来,这个铁皮门就是当时义达里社区的第一代“防盗门”。进入2000年,恰巧电子防盗门开始在社会上推广,李国平又开始琢磨着要把社区的铁皮门也换成电子防盗门。考虑到这种电子防盗门造价太高,不少居民承担不起。李国平又说服邻片小区的负责人,把他们更新后淘汰的旧电子防盗门无偿地捐给义达里。怕人家口头答应了又反悔,他和治保会的同志,硬是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用手推车把72个防盗门一趟趟拉回了社区,又逐一丈量,通过往墙里钉钢筋,裁宽加窄,反复校正,把防盗门一个个的焊在了钢筋上。看到免费升级的电子防盗门,街坊们心里乐开了花。就这样,电子防盗门终于取代了铁皮门,成为义达里社区第二代的“安全守护神”。
这些年,义达里社区的防盗门逐步升级,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现在的院门都是独立对讲,可视操作,越换越先进,越换越安全。院儿门安全了,街坊们的心门也敞开了。
社区管理,就得有街坊们参与
随着社区警务工作的不断深入,李国平开始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真正把群众参与防范、自觉防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李国平请来专业民警来社区给街坊们讲课,办起了“义达里居民心连心大课堂”,教大伙一些识别陌生人的小技巧。比如说,怎么看证件对年龄,看籍贯对口音,通过聊天儿分辨可疑人员,很受居民的欢迎。那段时间,只要社区里来了生人,街坊们就直接把他引到摄像头底下聊,想方设法地调动他的位置,好让摄像头拍得更清楚,李国平在警务室的监控器前看得直乐。看到居民们的参与热情这么高,他索性带着大家成立了安保志愿团队,设立了指挥、巡逻、技防、宣传、消防、调解等10个岗位,动员居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与社区的安全管理。喜欢写写画画的,就去搞宣传;喜欢跑跑颠颠的,就跟着去巡逻;威望高的老人,就请他去调节纠纷。义达里社区的安保志愿团队就像一张安全网覆盖着整个社区的124个院,让窃贼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半步。奥运会期间,义达里社区奥运安保志愿者团队共出动各岗位志愿者3000余人次,共收集各类信息120条、发现排除隐患60处、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有效维护了社区的安全稳定。
与此同时,李国平还摸索出一套适合平房大院的“红黄绿分级管理法”。所谓红黄绿,就是对辖区内的124个院子,进行风险评估,高风险的红色等级李国平本人负责,中风险的黄色等级由居委会主任负责,低风险的绿色等级由院组长负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将社区警务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院落、每个居民家中。
要让百姓信任,就得把百姓当成亲人
只要提起李国平,义达里社区的老百姓就竖起大拇指,他们常说:“有国平这样的好民警,是我们义达里社区的福份”。李国平用心用情守护着社区的安全,他的倾情付出赢得了百姓的信赖与拥护。
社区一个刑释解教的小青年去朝阳区一家外企公司应聘,面试后公司原则上同意聘用,但要进行外调。几天后,公司人事部派人到居委会了解情况,明确提出录用对象如有违法记录,公司不予录用。孩子的母亲找到李国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李国平亲自找到公司经理,把孩子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原原本本的告诉给对方,并恳请对方出于挽救帮助失足青年的大局考虑录用这个孩子。交谈中,李国平诚恳地说,“我是管片民警,对这孩子非常了解,我敢替他担保!”。李国平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对方,公司经理当即表示,“冲您,这个孩子我们也要了。”
2008年奥运会那会儿,李国平带着居民们在社区执勤,见人手不够,91岁的杨大妈找到他说,也要参加执勤。考虑到大妈的年龄,李国平劝老人家回去休息,可大妈却执意不肯。没办法,李国平在胡同口给她安排了个岗位。一天,李国平看到杨大妈60多岁的儿子在胡同口执勤,就问大妈怎么没来,他说老母亲中暑了,起不来床,非让他过来顶替,坚决不能空岗。就这样,杨大妈和他的儿子、孙子,一家三代都在胡同口换班执勤,直到奥运会结束。如今,大妈去世了,追悼会那天,大妈的儿子把李国平拽到一边儿,说老母亲临走前留下话,他们家的房子和所有财产要是分不明白就由国平来决定。老人家是把李国平当成了亲儿子,这份情谊在李国平的心里比泰山还重。
每年春节,义达里社区都特别的热闹,街坊们早早的来到居委会,剁馅、合面、包饺子,为中午的团圆饭忙活,这个被称作“连心饺”的春节团圆饭他们已经坚持了足足20年。这是居民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感受社区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如今的义达里社区,办起了京剧社、剪纸社,街里街坊们都乐呵呵地生活。
从警22年来,李国平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很多荣誉。2011年根据李国平事迹改编的电影《社区民警故事》在全国上映,李国平同志受到了孟建柱部长的亲切接见;在刚刚结束的公安部第四届全国“我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李国平荣获特别奖。
面对殊荣,李国平十分谦虚和低调,他说,“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防范的社区里,他觉得自己的作用慢慢变小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从传统的管理真正转向了为群众服务!”他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尽一个老警察的本分!
上一篇:优秀社区志愿者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社区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