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材料-国内首家申报材料、优秀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辅导网站! 网站地图
事迹材料网 - 个人事迹 - 医生事迹 - 医生事迹材料范文
事迹材料网提示:本站范文多是我们精选的文章,可直接复制使用。医生事迹材料范文这篇文章是从网络收集,如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
医生先进典型事迹材料
在河西走廊中部素有“______”之称的丝绸古道边,______线国道______公里处,醒目的坐落着两栋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这就是______区______镇中心卫生院的门诊大楼和住院部大楼。在门诊大楼的门庭处悬挂着____省卫生厅监制的“一级甲等医院”、______省精神文明委员会监制的“文明单位”、______市卫生局监制的“院园文化
达标单位”等众多荣誉牌匾。医院的建设与这些荣誉的获得,浸住着一个女乡村医生的辛勤血汗。他就是______区______镇乡村医生、妇产科主治医师、______镇中心卫生院招聘院长、全国优秀乡村医生______同志。真诚而执着的选择,她以一位普通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
______,女,农民,乡村医生,1951年出生于______乡,1968年中学毕业,在她的简历上注明的就是这样简单。真正的转折就是在1968这一年里,______目睹了家乡姐妹年级轻轻就因难产而死,立志想当一名合格的接生员,于是在大队党支部和群众的推荐下,她勇敢的走进了______卫生学校,两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县城里的多家医院都瞅准了她,但她毅然做出了到期盼她、信赖她的家乡村卫生所去的选择,她从一名普通医生干起,从一名乡村接生员做起。1970年,______以她年轻好学、基础扎实赢得医疗队的欣赏,医疗队的同志手把手传她接生技术,教她内科、外科、妇科知识与经验,很快______便成了一方知名的全科大夫。从此,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雨雪,只要有病人的呼唤,有接生的需要,她就送医送药到家,田里埂头,荒山野郊,到处都飘扬着她的身影,她把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她的家乡农民,她以一腔爱民之心,受到了乡亲的交口称赞。她就像一粒能生根开花的种子,用自己的默默奉献,改变着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经她接生的父子两代人在______比比皆是,如今______走到乡间,大部分人都尊称她为刘姥姥。她在乡村一干就是35年,三十五个春夏秋冬里,她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农民服务,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任劳任怨,靠她那精湛的医术,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首新时代的奏章。
“人不能忘本,是党培养的我,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我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把工作做好”
1971年,当______来到______镇______村卫生所工作时,面对两间低矮、破旧的危房,仅有的“老三件”诊疗设备,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但当她看到农民群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时,她暗暗下定决心:硬件不足软件补,要用精湛的医术赢得病人的信任。她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把北京医疗队专家的经验有机地和临床结合起来,开展了接生、危重病人抢救等业务,过去许多想都不敢想的外伤、急症抢救,在______的努力下开展起来了。她潜心钻研,奋发向上,使自己由一个乡村医生成长为一名妇产科主治医师。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村卫生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她的村卫生所里她就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何况我又是党员。这些年我总是想,是乡亲们推荐我当的乡村医生,是党培养的我。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要把工作做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______的群众可以为证。
她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一位工作泼辣的好院长
作为村卫生所的负责人,村卫生所的良性发展,一直是______工作之余思考的问题,村卫生所不能走个体化路子,于是当区卫生行政部门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时,她就积极响应,在她的发动和带领下,______的乡村医生都加入了一体化管理,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统一整合,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______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充实,农民群众无不为此改革拍手称好。为了改善村卫生所的基础设施,她又反复奔走,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委会的支持下,通过卫生院支持一点、村委会支持一点、自己拿一点的办法,修建了120平方米的卫生所,彻底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今年,______区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______老早就认为这是惠及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可部分村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于是______又一次发挥了乡村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医生的事迹材料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高烧不退的小阿革兰,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阿革兰!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很多活死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先进医生经典事迹材料
张某偶,男,1961年3月出生,专科学历,一名普通的基层卫生院医生。从20_年11月到常张乡卫生院工作至今。从事医疗工作近20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位病人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我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应时时刻刻心系患者安危,仁心仁术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我们所能做的真是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坚持生命至上的信念,不求回报,不求名利。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抽时间从杂志及网站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内科疾病发展的新功能,积累经验。
三、工作严谨,责任心强。在医疗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20_年妻子因为风湿病严重,到太原住院治疗,我仅请了2天假安排好住院后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妻子独自一人在太原治疗了3个多月,尽管这样妻子也没有责怪我不能陪她治疗而是安慰我说这里没事,我能照顾自己,你快回去上班,医院的病人更需要你。此时此刻我能理解妻子的想法,她知道我是为了病人。做为一名医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使我在家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决然而然的选择了离开。但我依然欣慰,因为我无愧于自己的职业。
近20年来一直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同事中赢得了一致好评。虽然还有1年多就要退休了,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更加努力,弘扬无私精神,用自己扎实的医疗技术为基层患者服务,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再攀高峰。
先进医生经典事迹材料篇5
杨达宽,男,1951年出生,白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为胸心血管外科与器官移植。现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兼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为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华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云南康复医学会会长、云南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委员、云南省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等职。
医术精湛,硕果累累
杨达宽医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他为人宽厚、谦虚、豁达,他心系患者、助人为乐、医德高尚;对业务,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对病人,他宽厚仁慈、关怀备至,深得病人的敬仰和爱戴。他悉心探究胸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三十多年来成功地开展心脏、血管和胸外科手术数千例,无一例医疗失误。20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法国,赴法期间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成绩优秀受聘为外籍胸心血管外科助理教授,____年10月学成后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把在法国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刚回国他就为一位因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的13岁女孩成功进行了肾动脉成型术。此后,他又率先在云南省成功开展了人造血管、大隐静脉移植等多种血管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马房氏综合症体外循环下复合带瓣管道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l术);双肾动脉重建治疗双肾动脉急性栓塞及吸毒所致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一次性血管重建术等多种高难手术;20_年他在云南又率先成功开展“动脉腔内隔绝术”,为云南省胸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各科室联合作战的能力,还能为患者节省费用。因此杨达宽医师把主攻方向瞄准了器官移植,1999年10月,他作为组织者和主要的手术者,带领昆院附二院的专家们成功开展了云南省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如今10年过去了,这位患者仍然健康地生活着。20_年9月,杨达宽医师再次带领他的团队在西南地区地方医院中成功开展了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为一位饱受扩张性心肌病折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解除了病痛。这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开展,使得附二院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攀升,也为云南省大器官移植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杨达宽医师本人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曾在看了他的手术后称赞道:“没有想到在云南还有血管手术做得这么好的外科医师!”
杨达宽医师还把临床工作的经验应用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11名。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们关爱病人,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杨达宽医师工作以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省人民政府奖励3次。20_年被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授予“基层先进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20_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
救死扶伤,德艺双馨
杨达宽医师行医33年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良好的医德,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一次,他为一位藏民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坚持要送给他4瓶青稞酒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他发现其中还夹有500元钱时当即退还给患者。他自觉以实际行动阐释“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操守,始终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20_年10月,墨江县有位农民患腹主动脉瘤,不做手术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可是这位农民连温饱都难解决,做手术的花费更无法承受。杨达宽医师带着一名医学专用师和一名外科医生,亲自开车由昆明赶往普洱墨江县,无偿为这个素不相识的农民成功施行了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手术。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在杨达宽医师看来,生命高于一切,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最大快乐。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大地震,杨达宽医师带领医疗队当晚奔赴地震灾区进行医疗救助,他提出就地治疗、就地抢救、减少死亡率的救治方案,并很快制定出医疗计划。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他和医疗队员们毫无畏惧,在极其简陋的帐篷手术室里,凭借过硬的技术,在15天内完成了27例特大手术,抢救了91位重伤员,无一例死亡,他还组织医务人员到村寨救治伤员。为此,他率领的医疗队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他本人则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_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身为一名亲自参与过云南丽江抗震救灾任务的医务工作者,杨达宽医师心系灾区、情系灾民,及时组织和带领附二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派出了救灾医疗队。在接到伤员转运任务后,他连夜赶到昆医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安排部署接收震区伤员的前期准备工作,仅仅两天时间就配备好了200套病床设施和物资。云南省在“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中国共产党接收244名灾区伤员,附二院就接收了108名伤员及117名陪护家属,其中极危重伤员37人,危重伤员41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4岁,60岁以上的39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位,成为云南省接收灾区伤员最多、危重伤员最多、老年伤员最多的医院,也因此成为汶川地震外转伤员接收百人以上伤员的唯一外省医院和云南爱心医疗救助大行动的主力军。为了让灾区伤员得到最好的治疗,杨达宽医师亲自参与制定每一位伤员的救治方案,多次参与抢救危重伤员,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附二院石林天奇医院救治的108名灾区伤员没有出现一例院内死亡,没有一例院内感染。所有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包括国内外的同行都知道,面对病情异常复杂的大规模伤员群体,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杨达宽医师自担任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以来,带领全院职工努力拼搏,不论是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医院文化建设、机制改革、民主管理、依法治院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门诊、住院人数翻两番,手术病人数翻三番,业务收入翻五番的跨越式发展。
杨达宽医师大胆创新,20_年成立了非营利性股份制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石林天奇医院。这所符合国际现代化医院标准的医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由社会投资并与省级三甲医院合作的医院,它以省级医院的服务、县级医院的收费赢得了民众的赞誉,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石林天奇医院的运行模式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评价,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云南调研组写入云南医疗改革调研报告,并被中央电视台选入国庆60周年献礼片(卫生篇)。。
身为院长,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杨达宽医师心系医院发展,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求实创新,抓住时机于20_年自筹资金6000余万元为医院购得毗邻土地42亩,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如今投资近8亿元、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面顺利启动。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昆医附二院将成为一所花园式的、能与国际交流互动的现代化医院。
医生事迹材料
今年42岁的张志田,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向宣恩县卫生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张志田走进卫生院,成为该院一名“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己优势,参与卫生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进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通用,张志田与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小门出入住院楼,该院在卫生院大门,也专门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口。
该卫生院医用物资紧张,张志田便多渠道联系,为卫生院筹集捐助医用防护物资。“又捐物资,又捐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表示。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人员检测体温,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宋艳梅,女,汉族,1973年7月出生,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2012-2013年连续二年被评为鱼台县“三八红旗手”,2011年获鱼台县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评为济宁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鱼台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用爱心守护母婴平安—记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宋艳梅
“哇—哇—”静寂的产房里,传来响亮的啼哭声!5月2日凌晨2点35分,在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手术室里,一个新生命又来到了这个世界。听着这响亮的哭声,她的心终于放下,每次产妇的一次分娩,实际是对她心脏的一次考验。
从医二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宋艳梅用爱的双手托起初生的太阳。她心不离病人,身不离产房,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人文的服务,迎接一个又一个小“宝宝”的健康诞生。
当妇产科医生是她最大的愿望1992年7月,19岁的宋艳梅毕业于泰安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鱼台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从此,宋艳梅与母婴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医院地处乡镇,条件差,大部分农村人在当时经济条件差,对生孩子这个事不像现在那么重视,交通工具就是地排车,经常出现孩子生在地排车上的现象,大部分还都是发生在冬天,宋艳梅每次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奉献自己的衣物,确保大人小孩平安,以至于很多病人都像亲戚一样联系相信她。
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于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妇产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为了给自己充电1995年报考了济宁医学院的夜大学习班,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于1997年又被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学习期间她的勤奋、好学、勤劳、善良得到老师的好评。回来后,开展了剖宫产,子宫切除、宫外孕、卵巢囊肿等手术,打破了该院妇产科手术需转院的历史。
于2006年,因工作需要调入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工作,2008年被任命为妇产科主任。妇产科以产科为主,看到孕妇们被宫缩痛折磨的死去活来,作为女人的自己,真的很心痛,很多人害怕痛选择了剖宫产,于是她和麻醉师到上级学习无痛技术,于2008年率先在全县开展了无痛分娩和无痛流产,为广大育龄妇女们减少了多少痛苦。至今也是鱼台县唯一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得到了患者的欢迎,鱼台电视台就无痛分娩专门进行了采访。
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2005年济宁医学院本科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2012年又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现在读。
自任妇产科主任以来,基本没有一天不来医院,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假日,她的女儿上一年级时有一次她不上班,准备去接她,这时有个急症手术她被叫去,等手术结束时,到达学校时,孩子已在寒冷的冬天里等了一个多小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到现在孩子也是经常饿肚子上学,为了工作大人孩子均顾不上。也从未和家人度过一个安稳的春节。每次手术前,宋艳梅总是第一个达到手术室,并且最后一个离开。作为妇产科主任,她除了完成医院所交给的各项任务,还要肩负起妇产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每周,她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遇到重病号时,在没有安排值班日也要坚持上班做手术。近8年来,宋艳梅实施数千例剖宫产及其他妇产科手术,从未出现死亡事故。在繁忙工作中,她还承担全县60%以上的引产、流产、放环等计划生育工作。因为工作责任心强,计划生育是高压线,医院领导还把本院计划生育专职这个责任大的工作交给她。在她的管理下未出现一例计生事件。她还承担着下乡任务,负责两个村的居民健康,是这两个村所有村民的家庭保健医生。
宋艳梅主任责任心强,业务精湛,富有爱心,视病人为亲人。她每次都跟家人一样直呼患者名字,给患者带来亲切感,让她有到家的感觉,并且成为每个患者家庭医生,24小时开机,半夜孩子哭闹也带电话咨询,她从来都非常有耐心解释。她多次带头发动科室姐妹们为困难患者捐钱捐物,帮助病人度过难关。为了抢救病危患者的生命。她不顾自己弱小的身子,伸出胳膊对同事说:“来,给我抽血。”在她的感染下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的医务人员为病患者无偿献血成了家常便饭。孜孜不倦为妇产科事业倾注心力。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
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宋艳梅默默奉献,没有丝毫松懈怠慢。她坚持每天学习专业知识,挤出时间到全国、省(市)参加学术会议和医学培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宋艳梅发明国家专利三项,她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随着科室不断壮大,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作为妇产科的带头人,宋艳梅默默承担起了传、帮、带和技术把关的重任,手把手培养年轻医生。近8年来,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从未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事件,新生儿死亡率也逐年下降,她所带领的妇产科先后多次被鱼台县中医院评为先进科室。
在工作中她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以权谋私,不开搭车药,在病人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更加努力,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取信于民,在竞争中求生,在竞争中求发展,在鱼台县卫生行业树立起一面大旗。
本文源自网络,地址:医生事迹材料范文
上一篇:医生事迹材料2000字左右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