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先进事迹
事迹材料分享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一)
1988年3月,61岁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省委书记和省委组织部长先后和他谈话,告诉他,可以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告诉省委书记: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森林,种树扶贫。
初衷:绿满大亮山
1987年,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考虑退休,对于杨善洲的退休,云南省委的意见是安排他到省人大当常委,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对杨善洲说:“你辛苦了一辈子,退下来后到昆明来吧。”杨善洲说:“我在保山工作了一辈子,我已经离不开保山了,我要回家乡,我要去大亮山种树。”
杨善洲的家乡位于大亮山脚的姚关镇陡,坡村,杨善洲先进事迹感想回忆起大亮山,杨善洲是满怀深情。童年时的大亮山全是树,母亲带着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到姚关去卖,用卖野菜、草药的钱买学习用品和日用品,是大亮山给了杨善洲上学的机会,那时的大亮山是多么的慷慨富有。
上世纪70年代前,由于乱砍滥伐、村民取柴,起伏延绵的大亮山山光水枯,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随处可见的是采伐迹地,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生态遭受极大的破坏,周围的摆田、雷打树、芭蕉林等十多个村寨粮食产量极低,最高粮食产量仅100多公斤,群众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群众便靠毁林开荒来扩大耕种面积,致使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村民说:“山上没有树,一遇暴雨就山洪暴发,冲毁田地,天旱时则粮食颗粒无收。”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群众粮食生产处于广种簿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杨善洲说,这其中也有他当领导时,指挥“大炼钢铁”和“坡改田运动”中砍去的山林,一想就感到痛心。
为了还子孙一片绿色,还下一代人一片森林!杨善洲决定:退休后到大亮山种树。当时保山地区林业局局长史记武知道了杨善洲的心事,但史记武知道,大亮山土地贫瘠,野樱桃都很难成活。于是他劝杨善洲:“我在太保山给你一片林地,那儿离保山近,条件也好一点,你去那里怎么样?”杨善洲摇摇头说:“我要去大亮山。”。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经过深思熟虑,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方案提出后,得到了施甸县委、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3月3日,保山地区给杨善洲举行的退休座谈会刚刚结束,他就背起铺盖走出了地委的大门,当天晚上,他就来到了离林场最近的黄泥沟,和县里抽调的同志汇合。
奋斗:辛苦我心甘
大亮山位于施甸县城东南边酒房、旧城、学习杨善洲事迹活动姚关三乡交界处,距县城44公里,海拔1900—2682米,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极其不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素有“半年雨水半年霜”之称,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1988年3月4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带领县里抽调的同志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和大家一起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第一天,他们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几个人挤在一起休息。深夜,狂风四起,刮得简易棚子散了架,正在抢修时,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进马鞍下,度过了一个狂风暴雨之夜。这就是大亮山送给杨善洲的第一个见面礼。
恶劣的环境与气候,更加坚定了杨善洲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的决心。
要把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的不毛之地变成森林,需要时间和金钱。而这些正是他所缺乏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杨善洲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造林期间,他亲自动手参加整地、育苗、植树。为了节约钱,杨善洲事迹演讲杨善洲平时外出都带上工具,只要看见路边的树苗就挖来移种到大亮山上;水果上市时,他都赶着马到大街上拣果核;他把家里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宿舍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便在大亮山上自由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
没有资金建盖住房,杨善洲就带领大家边造林边自己动手修建了几间油毛毡棚,因陋就简地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1992年,林场终于在油毛毡棚对面修建起一院砖瓦房。房子修好后,林场职工首先想到的是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他说:“你们住吧,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后他把房子让给了新分来的技术员,自己仍然住在油毛毡棚里。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用荆条编的,夏天热、冬天冷,碰上下雨更惨,被子往往要被淋湿。偶尔下山几天,老鼠就会将被子咬得到处是窟窿。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到1997年,杨善洲搬出油毛毡棚,他在潮湿的棚子里整整住了九年多,关节炎和风湿痛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里要了一点钱,开始给林场修一条路,为了节约资金,杨善洲坚持林场自已干,他说:“林场现在没有多少钱,有钱也得用来买树苗,我自己干!”于是他从地区找来一些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14公里路,他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14公里路,在他心里是一清二楚;14公里路,平均每公里花费不到1万元。
杨善洲经常讲:“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得做到,自己如果做不到,怎么去要求别人?”所以,干什么事他都站在最前面,种树他是主力,修路他是主力,扑火他也上前线。有一次扑火,大家好不容易将他从火场劝回去,他说:“好,我回去值班。”凌晨三点,大家扑完火回到场部时,发现杨善洲还坐在值班室里……
长期的劳累使杨善洲得了严重的胃病,杨善洲同志事迹简介他瞒着林场的人,不让别人知道。他随身带着药片,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偷偷吃几片,稍微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干活。
奉献:60岁后的精彩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善洲和林场职工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费,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占地7.2万亩的林场,共营造华山松5.8万亩,其中3万亩已郁闭成林,其它幼树也都长势良好。有人给杨善洲算了一笔帐:“你1亩地种200棵树,5万亩就是1000万棵,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呀!”杨善洲淡淡一笑:“我种树不为卖钱,只要我活着,我不会砍一棵树,我要将它们留给后人。”
如今,杨善洲最大的喜悦是,大森林一天天长高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他们把清澈的山泉接进了家,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山林如此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村民的烧柴问题。
林场还修通了25公里山间道路,村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林场拉上了电线,关于杨善洲先进事迹电线还通进8个山村,许多村民家买了电视机。电视让他们知道要科学耕田、要良种、要管理。
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美,流水清澈,林中小鸟在歌唱,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乃盛夏避暑极好去处。
如今的大亮山地区告别了洪涝灾害,粮食生产也从靠天吃饭变成了旱涝保收,耕地粮食单产从100公斤提高到了250公斤。村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
杨善洲说:“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
杨善洲由于造林绿化事迹突出,曾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首届“中华环境奖提名奖”、“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以及市、县多次表彰奖励。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二)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事迹总结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的共产党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受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来救灾。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去世前他还专门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杨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含泪为他送行。他是一个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领导干部。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杨善洲事迹演讲稿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对组织照顾先人后己,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让乡民政所送去点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关于杨善洲的事迹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事迹观后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个人先进事迹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以上就是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一)
1988年3月,61岁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省委书记和省委组织部长先后和他谈话,告诉他,可以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告诉省委书记: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森林,种树扶贫。
初衷:绿满大亮山
1987年,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考虑退休,对于杨善洲的退休,云南省委的意见是安排他到省人大当常委,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对杨善洲说:“你辛苦了一辈子,退下来后到昆明来吧。”杨善洲说:“我在保山工作了一辈子,我已经离不开保山了,我要回家乡,我要去大亮山种树。”
杨善洲的家乡位于大亮山脚的姚关镇陡,坡村,杨善洲先进事迹感想回忆起大亮山,杨善洲是满怀深情。童年时的大亮山全是树,母亲带着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到姚关去卖,用卖野菜、草药的钱买学习用品和日用品,是大亮山给了杨善洲上学的机会,那时的大亮山是多么的慷慨富有。
上世纪70年代前,由于乱砍滥伐、村民取柴,起伏延绵的大亮山山光水枯,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随处可见的是采伐迹地,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生态遭受极大的破坏,周围的摆田、雷打树、芭蕉林等十多个村寨粮食产量极低,最高粮食产量仅100多公斤,群众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群众便靠毁林开荒来扩大耕种面积,致使周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村民说:“山上没有树,一遇暴雨就山洪暴发,冲毁田地,天旱时则粮食颗粒无收。”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群众粮食生产处于广种簿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杨善洲说,这其中也有他当领导时,指挥“大炼钢铁”和“坡改田运动”中砍去的山林,一想就感到痛心。
为了还子孙一片绿色,还下一代人一片森林!杨善洲决定:退休后到大亮山种树。当时保山地区林业局局长史记武知道了杨善洲的心事,但史记武知道,大亮山土地贫瘠,野樱桃都很难成活。于是他劝杨善洲:“我在太保山给你一片林地,那儿离保山近,条件也好一点,你去那里怎么样?”杨善洲摇摇头说:“我要去大亮山。”。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经过深思熟虑,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方案提出后,得到了施甸县委、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3月3日,保山地区给杨善洲举行的退休座谈会刚刚结束,他就背起铺盖走出了地委的大门,当天晚上,他就来到了离林场最近的黄泥沟,和县里抽调的同志汇合。
奋斗:辛苦我心甘
大亮山位于施甸县城东南边酒房、旧城、学习杨善洲事迹活动姚关三乡交界处,距县城44公里,海拔1900—2682米,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极其不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素有“半年雨水半年霜”之称,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1988年3月4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带领县里抽调的同志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和大家一起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第一天,他们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几个人挤在一起休息。深夜,狂风四起,刮得简易棚子散了架,正在抢修时,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进马鞍下,度过了一个狂风暴雨之夜。这就是大亮山送给杨善洲的第一个见面礼。
恶劣的环境与气候,更加坚定了杨善洲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的决心。
要把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的不毛之地变成森林,需要时间和金钱。而这些正是他所缺乏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杨善洲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造林期间,他亲自动手参加整地、育苗、植树。为了节约钱,杨善洲事迹演讲杨善洲平时外出都带上工具,只要看见路边的树苗就挖来移种到大亮山上;水果上市时,他都赶着马到大街上拣果核;他把家里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宿舍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便在大亮山上自由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
没有资金建盖住房,杨善洲就带领大家边造林边自己动手修建了几间油毛毡棚,因陋就简地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1992年,林场终于在油毛毡棚对面修建起一院砖瓦房。房子修好后,林场职工首先想到的是杨善洲,可他死活不住,他说:“你们住吧,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什么!”最后他把房子让给了新分来的技术员,自己仍然住在油毛毡棚里。床是用木桩和树枝搭的,门是用荆条编的,夏天热、冬天冷,碰上下雨更惨,被子往往要被淋湿。偶尔下山几天,老鼠就会将被子咬得到处是窟窿。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到1997年,杨善洲搬出油毛毡棚,他在潮湿的棚子里整整住了九年多,关节炎和风湿痛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1990年,杨善洲跑到省里要了一点钱,开始给林场修一条路,为了节约资金,杨善洲坚持林场自已干,他说:“林场现在没有多少钱,有钱也得用来买树苗,我自己干!”于是他从地区找来一些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14公里路,他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14公里路,在他心里是一清二楚;14公里路,平均每公里花费不到1万元。
杨善洲经常讲:“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得做到,自己如果做不到,怎么去要求别人?”所以,干什么事他都站在最前面,种树他是主力,修路他是主力,扑火他也上前线。有一次扑火,大家好不容易将他从火场劝回去,他说:“好,我回去值班。”凌晨三点,大家扑完火回到场部时,发现杨善洲还坐在值班室里……
长期的劳累使杨善洲得了严重的胃病,杨善洲同志事迹简介他瞒着林场的人,不让别人知道。他随身带着药片,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偷偷吃几片,稍微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干活。
奉献:60岁后的精彩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善洲和林场职工的汗水和心血没有白费,二十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占地7.2万亩的林场,共营造华山松5.8万亩,其中3万亩已郁闭成林,其它幼树也都长势良好。有人给杨善洲算了一笔帐:“你1亩地种200棵树,5万亩就是1000万棵,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你就是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呀!”杨善洲淡淡一笑:“我种树不为卖钱,只要我活着,我不会砍一棵树,我要将它们留给后人。”
如今,杨善洲最大的喜悦是,大森林一天天长高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他们把清澈的山泉接进了家,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山林如此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村民的烧柴问题。
林场还修通了25公里山间道路,村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林场拉上了电线,关于杨善洲先进事迹电线还通进8个山村,许多村民家买了电视机。电视让他们知道要科学耕田、要良种、要管理。
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美,流水清澈,林中小鸟在歌唱,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乃盛夏避暑极好去处。
如今的大亮山地区告别了洪涝灾害,粮食生产也从靠天吃饭变成了旱涝保收,耕地粮食单产从100公斤提高到了250公斤。村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
杨善洲说:“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
杨善洲由于造林绿化事迹突出,曾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首届“中华环境奖提名奖”、“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以及市、县多次表彰奖励。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二)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追求,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26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推广科学种田、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他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有人问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事迹总结杨善洲同志是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实践入党誓言的共产党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他担任地、县领导30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帮路过的赶马人钉过马掌,教工地上的年轻人打过石头。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去视察,他正在田里和农民一起劳动,浑身沾满了泥水。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泥腿书记”。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干工作是为了群众幸福,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帮群众办事。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一生没有积蓄,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受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来救灾。他在位时没利用职权为家乡办事,退休后回大亮山种树,用自己的奉献兑现给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去世前他还专门交待,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杨善洲同志去世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含泪为他送行。他是一个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而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的领导干部。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杨善洲事迹演讲稿一尘不染。他认为: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他要求干部很严,要求自己更严,从没吃过一顿免费的饭,从没让子女搭过一次公车,从没用公权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从没给亲友批过一张违背原则的条子。他当地委书记时,按规定家属可以“农转非”,但他对组织照顾先人后己,把审批表放进抽屉,一压就是30多年,妻子和女儿至今还是普通农民。一位副乡长去看望他生病的老母亲,见他家生活困难,让乡民政所送去点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马上叫家人还回去,用以救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群众。认识他的人都说,杨善洲对别人很大方,对自己很抠门;手中的权力,“前门”开得很大,“后门”关得很紧。他是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担任县、地领导时,关于杨善洲的事迹常年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板床,一副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他长年累月在乡下跑,脸色黧黑,双手粗糙,检查工作时被乡秘书当成农民而挡驾。他上大亮山创办林场,没地方住,就带领大家用树枝、草料搭窝棚;没有树苗和肥料,就自己到街上捡果核、拾畜粪。他把新盖好的砖瓦房让给林场的技术员和职工,自己最后一个从油毛毡棚里搬出来,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再苦再累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他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杨善洲事迹观后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献给了共产党人的高尚追求,献给了对群众的无私承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
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个人先进事迹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以上就是先进事迹材料。
上一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
下一篇:杨善洲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