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
事迹材料分享
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
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一)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杨善洲先进事迹感想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杨善洲事迹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杨善洲事迹简介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事迹观后感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关于杨善洲的事迹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杨善洲事迹演讲稿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杨善洲事迹总结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二)
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多元)的林场,而且他已将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现在仍然精神矍铄地住在大亮山,无偿担任该林场场长,继续实践他“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他被很多人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关于杨善洲先进事迹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对此婉言谢绝。他对普书记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时任保山地区行署林业局局长的史记武明白老书记的心事,他也很清楚,施甸县很贫困,老书记欲前往的大亮山,土地更是贫瘠,连野樱桃和杞木树都难成活。于是他多次劝老书记要种树就在保山城区附近种。可杨善洲说:“我就要去大亮山,家乡的林子多年前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下去,子孙的日子怎么过?”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该休息了。杨善洲同志事迹简介但是见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人都认定他在做一桩高尚的事。他满怀深情地说:“自己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就不会‘退休’,况且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大亮山位于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900米—2982米之间,平均海拔达2600多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他12岁失去父亲,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还当过7年石匠。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是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大量的原始森林在大刀和斧头的肆虐下,倒在地上,继而又被大火焚烧,就这样刀耕火种……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童山濯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石开始裸露,山间溪流开始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农民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就这样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第一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深夜,突然狂风四起,他们正在抢修被风掀翻的棚子时,滂沱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风雨过后现彩虹。这一夜,杨善洲更坚定了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树……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女儿不愿意了,杨善洲的感人先进事迹材料他说是不是捡果核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您就会看到杨善州拾来的果核正长成一片美丽的果树。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健康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在值班室……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10年的油毛毡房生活,导致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但他无怨无悔。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现在的乡镇)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杨善洲在绿化大亮山的创业中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有房子住,他边造林边修建几间油毛毡房,因陋就简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没有肥料,他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还好,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他,恢复得不错,不久之后他又毅然回到了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心血化作阵阵绿涛。他和林场职工20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占地8万亩的林海,金山银岭育栋梁,郁郁葱葱林茂盛。还发展水果300多亩,茶园700多亩,保护水源316处,修建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7幢,林场职工发展到40多人。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办水果基地、红砖场、茶叶初制所等,为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使林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水,道路畅通,简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
林场已修通道路25公里,出资帮助8个村通了电,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更可喜的是树一天天长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进了百姓家,许多家还看上了电视,购置了摩托车、农用车,建起了新房。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该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山的灵性也开始显现,溪水潺潺,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也靠山、吃山、用山、爱山、养山、护山,学生学习扬善洲事迹体会范文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够解决烧柴问题,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源源不断销往山外,钱袋子日臻鼓起了,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丰衣足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无穷的美丽画卷……名副其实使当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在大亮山,他常常独自走到高处,无言地凝视着正在生长的大片美丽的绿色。他的身影与此时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时您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棵树。他选择了大亮山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炼。
面对价值1亿多元的林木,杨善洲淡淡一笑说:“我为的不是钱,我上山种树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图的是家乡变绿、百姓得利、国家受益,个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杨善洲种下的是树,生长的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快乐着百姓的快乐和幸福着百姓的幸福的高尚情操。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的人为播绿神州、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民而奋力前行。
在所有的树种里,杨善洲最爱雪松,地委大院里种雪松、油毛毡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很多年前,他就立下遗嘱,死后不土葬,要将骨灰撒到清平洞前和大亮山的部分雪松下。他常对林场的职工说:“等您们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吧!”
这就是这位人格像雪松一样高洁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以上就是先进事迹。
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一)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杨善洲先进事迹感想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杨善洲事迹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杨善洲事迹简介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事迹观后感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关于杨善洲的事迹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杨善洲事迹演讲稿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杨善洲事迹总结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杨善洲先进事迹介绍(二)
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多元)的林场,而且他已将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现在仍然精神矍铄地住在大亮山,无偿担任该林场场长,继续实践他“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他被很多人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关于杨善洲先进事迹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对此婉言谢绝。他对普书记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时任保山地区行署林业局局长的史记武明白老书记的心事,他也很清楚,施甸县很贫困,老书记欲前往的大亮山,土地更是贫瘠,连野樱桃和杞木树都难成活。于是他多次劝老书记要种树就在保山城区附近种。可杨善洲说:“我就要去大亮山,家乡的林子多年前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下去,子孙的日子怎么过?”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该休息了。杨善洲同志事迹简介但是见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人都认定他在做一桩高尚的事。他满怀深情地说:“自己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就不会‘退休’,况且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大亮山位于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900米—2982米之间,平均海拔达2600多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他12岁失去父亲,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还当过7年石匠。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是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大量的原始森林在大刀和斧头的肆虐下,倒在地上,继而又被大火焚烧,就这样刀耕火种……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童山濯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石开始裸露,山间溪流开始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农民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就这样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第一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深夜,突然狂风四起,他们正在抢修被风掀翻的棚子时,滂沱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风雨过后现彩虹。这一夜,杨善洲更坚定了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树……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女儿不愿意了,杨善洲的感人先进事迹材料他说是不是捡果核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您就会看到杨善州拾来的果核正长成一片美丽的果树。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健康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在值班室……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10年的油毛毡房生活,导致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但他无怨无悔。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现在的乡镇)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杨善洲在绿化大亮山的创业中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有房子住,他边造林边修建几间油毛毡房,因陋就简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没有肥料,他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还好,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他,恢复得不错,不久之后他又毅然回到了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心血化作阵阵绿涛。他和林场职工20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占地8万亩的林海,金山银岭育栋梁,郁郁葱葱林茂盛。还发展水果300多亩,茶园700多亩,保护水源316处,修建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7幢,林场职工发展到40多人。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办水果基地、红砖场、茶叶初制所等,为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使林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水,道路畅通,简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
林场已修通道路25公里,出资帮助8个村通了电,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更可喜的是树一天天长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进了百姓家,许多家还看上了电视,购置了摩托车、农用车,建起了新房。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该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山的灵性也开始显现,溪水潺潺,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也靠山、吃山、用山、爱山、养山、护山,学生学习扬善洲事迹体会范文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够解决烧柴问题,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源源不断销往山外,钱袋子日臻鼓起了,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丰衣足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无穷的美丽画卷……名副其实使当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在大亮山,他常常独自走到高处,无言地凝视着正在生长的大片美丽的绿色。他的身影与此时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时您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棵树。他选择了大亮山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炼。
面对价值1亿多元的林木,杨善洲淡淡一笑说:“我为的不是钱,我上山种树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图的是家乡变绿、百姓得利、国家受益,个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杨善洲种下的是树,生长的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快乐着百姓的快乐和幸福着百姓的幸福的高尚情操。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的人为播绿神州、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民而奋力前行。
在所有的树种里,杨善洲最爱雪松,地委大院里种雪松、油毛毡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很多年前,他就立下遗嘱,死后不土葬,要将骨灰撒到清平洞前和大亮山的部分雪松下。他常对林场的职工说:“等您们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吧!”
这就是这位人格像雪松一样高洁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以上就是先进事迹。
上一篇:杨善洲先进事迹感想
下一篇:学习杨善洲事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