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农民走刘仲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分享
跟着农民走刘仲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刘仲生,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自2005年以来,刘仲生同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立足于“跟着农民走”和“跟上当地经济发展主流”的原则和思路,指导济宁农村信用社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为主抓手,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创新支农手段,优化支农服务方式,推动了农业产业调整,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民创业增收,充分发挥了支农金融主力军作用。2009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356。96亿元,各项贷款260。9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88。17亿元,占全市各家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96%以上,上缴各项税金1。87亿元。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同志以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信贷投入,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在满足农户基本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在全市大力推广“大联保体”、“伞式共同体”、“箱式共同体”等信贷业务,积极引导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重点发放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与运销业贷款,信贷扶持了种植户41。6万余户、养殖户26。1万余户,支持特色农业基地1890多个,建立起以任城花卉、兖州桑蚕、泗水花生、金乡大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1560多个,以微山、鱼台、梁山等为中心的肉鸭、肉鹅、青山羊等畜禽养殖基地1330多个,并且指导各县(市、区)联社(合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村一品”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积极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截至2009年末,济宁农村信用社共组建大联保体623个,贷款余额69620万元;支持农业合作社221个,贷款余额4148万元,支持大蒜协会等其它组织机构12个,贷款余额3564万元。
同时,针对2009年初济宁大地出现干旱的情况,该同志指导全市农村信用社启动了“送贷到农户,抗旱保增收”活动,积极支持产权明晰、具备收费条件的塘坝、水渠、灌溉井、泵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导农户增加对防涝抗旱设施的投入,降低和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害程度。2009年,济宁农村信用社共发放抗旱配套设施建设贷款691万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079万元,抗旱机具及物资贷款4658万元。并且,为有意购买农机的农户提供利率优惠、延长贷款期限、适当增加贷款额度的“三优惠”政策,实行限时服务制,提高办贷效率。2009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39250万元,支持4278户农户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该同志始终将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开展联户联保贷款,培育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成立了信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包点制度,通过建立示范点、分村包片、深村入户等方式全面加强“三信”评定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了信用工程建设的开展。截至2010年2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已评定信用户677852户、信用村(社区)2410个、信用乡镇(街道办)39个,比重分别达到40。15%、36。71%和25%;发放农户贷款证51。43万个,授信贷款余额达到121。8亿元。
在广泛开展信用工程评定的基础上,该同志指导济宁农村信用社结合国家出台的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积极开办推广“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信贷业务,制定了贷款“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倾斜优惠政策,并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截至2009年末,累计发放家电、汽车消费类贷款78970余万元。同时,大力支持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改善住房条件,支持农民兴办农家店,开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小型商店,截至2009年末,发放贷款11150余万元,支持兴办农家店1100多个,商店880多个。
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该同志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状,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决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村和农户家中进行调查摸底,对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务工区域、务工行业等事项进行全面详实调查,准确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适时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并且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及时将岗位信息和致富快讯送到返乡农民工手中,使返乡农民工了解贷款条件及相关流程,多措并举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加强与劳动、妇联和团委等部门联系,大力开展“信贷助推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和“信贷助推农村妇女创业”活动,开展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多措并举鼓励扶持农民创业。2009年末,农村妇女创业贷款余额9049万元,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余额4732万元,下岗失业再就业贷款余额779万元,大学生创业及其他就业贷款余额613万元。
金融服务贵在创新。该同志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开办了优秀诚信企业循环贷款业务、高端客户消费贷款业务、“爱心助教”贷款业务、林权抵押、船舶抵押贷款业务等,一系列新业务品种的出现,满足了多层次客户金融业务需求,尤其是扶持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双百双千”信贷助推腾飞工程,为1469户个体工商户授信13。31亿元、1832家小企业授信37。4亿元,并为其建立成长档案,提供开立账户、汇兑结算、票据贴现、办理信用卡、办理保险、代缴税款等“一条龙”服务,促进了其加快成长,推动济宁市经济的腾飞,得到了济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科丁和重要批示。
金融创新的最大功效莫过于提升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自从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后,为农户代理发放粮食直补款的重任便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国家惠农补贴发放期间,广大农民出于“领到手里钱才是钱”的心理经常把柜台围的“水泄不通”,等几个小时队才能领到惠农补贴,既给广大农民带来不便也给农村信用社柜台业务增加了压力。
该同志下决心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整合ATM、查询终端、柜员功能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全国首台集储蓄、代缴代付款于一体的功能齐全、24小时服务、适合农村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并于2009年1月份在汶上县次邱镇河里村进行了第一台农民自助终端试运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网点综合服务的延伸窗口,研发的这一自助服务终端将储蓄所基本功能延伸到乡村一级,对实现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农民足不出村便可办理小额资金领取和电费、电话费等生活费用缴纳业务,打造了农民家门口的“便民银行”,填补了“村级”金融服务空白,得到了银监会、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充分肯定。通过一年的试点运行,已在兖州牛楼社区、汶上后李尹村等52个大型社区、村庄上线运行了52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水平。
刘仲生,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研究生学历,现任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自2005年以来,刘仲生同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立足于“跟着农民走”和“跟上当地经济发展主流”的原则和思路,指导济宁农村信用社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为主抓手,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创新支农手段,优化支农服务方式,推动了农业产业调整,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带动了农民创业增收,充分发挥了支农金融主力军作用。2009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356。96亿元,各项贷款260。9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88。17亿元,占全市各家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96%以上,上缴各项税金1。87亿元。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同志以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信贷投入,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在满足农户基本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在全市大力推广“大联保体”、“伞式共同体”、“箱式共同体”等信贷业务,积极引导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重点发放了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与运销业贷款,信贷扶持了种植户41。6万余户、养殖户26。1万余户,支持特色农业基地1890多个,建立起以任城花卉、兖州桑蚕、泗水花生、金乡大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1560多个,以微山、鱼台、梁山等为中心的肉鸭、肉鹅、青山羊等畜禽养殖基地1330多个,并且指导各县(市、区)联社(合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村一品”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积极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截至2009年末,济宁农村信用社共组建大联保体623个,贷款余额69620万元;支持农业合作社221个,贷款余额4148万元,支持大蒜协会等其它组织机构12个,贷款余额3564万元。
同时,针对2009年初济宁大地出现干旱的情况,该同志指导全市农村信用社启动了“送贷到农户,抗旱保增收”活动,积极支持产权明晰、具备收费条件的塘坝、水渠、灌溉井、泵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引导农户增加对防涝抗旱设施的投入,降低和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害程度。2009年,济宁农村信用社共发放抗旱配套设施建设贷款691万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079万元,抗旱机具及物资贷款4658万元。并且,为有意购买农机的农户提供利率优惠、延长贷款期限、适当增加贷款额度的“三优惠”政策,实行限时服务制,提高办贷效率。2009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39250万元,支持4278户农户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该同志始终将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开展联户联保贷款,培育农村信贷消费市场,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成立了信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包点制度,通过建立示范点、分村包片、深村入户等方式全面加强“三信”评定的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了信用工程建设的开展。截至2010年2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已评定信用户677852户、信用村(社区)2410个、信用乡镇(街道办)39个,比重分别达到40。15%、36。71%和25%;发放农户贷款证51。43万个,授信贷款余额达到121。8亿元。
在广泛开展信用工程评定的基础上,该同志指导济宁农村信用社结合国家出台的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积极开办推广“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信贷业务,制定了贷款“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倾斜优惠政策,并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截至2009年末,累计发放家电、汽车消费类贷款78970余万元。同时,大力支持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改善住房条件,支持农民兴办农家店,开设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小型商店,截至2009年末,发放贷款11150余万元,支持兴办农家店1100多个,商店880多个。
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该同志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状,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决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村和农户家中进行调查摸底,对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务工区域、务工行业等事项进行全面详实调查,准确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适时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并且结合“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及时将岗位信息和致富快讯送到返乡农民工手中,使返乡农民工了解贷款条件及相关流程,多措并举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加强与劳动、妇联和团委等部门联系,大力开展“信贷助推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和“信贷助推农村妇女创业”活动,开展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多措并举鼓励扶持农民创业。2009年末,农村妇女创业贷款余额9049万元,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余额4732万元,下岗失业再就业贷款余额779万元,大学生创业及其他就业贷款余额613万元。
金融服务贵在创新。该同志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开办了优秀诚信企业循环贷款业务、高端客户消费贷款业务、“爱心助教”贷款业务、林权抵押、船舶抵押贷款业务等,一系列新业务品种的出现,满足了多层次客户金融业务需求,尤其是扶持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双百双千”信贷助推腾飞工程,为1469户个体工商户授信13。31亿元、1832家小企业授信37。4亿元,并为其建立成长档案,提供开立账户、汇兑结算、票据贴现、办理信用卡、办理保险、代缴税款等“一条龙”服务,促进了其加快成长,推动济宁市经济的腾飞,得到了济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科丁和重要批示。
金融创新的最大功效莫过于提升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自从国家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后,为农户代理发放粮食直补款的重任便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国家惠农补贴发放期间,广大农民出于“领到手里钱才是钱”的心理经常把柜台围的“水泄不通”,等几个小时队才能领到惠农补贴,既给广大农民带来不便也给农村信用社柜台业务增加了压力。
该同志下决心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整合ATM、查询终端、柜员功能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全国首台集储蓄、代缴代付款于一体的功能齐全、24小时服务、适合农村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并于2009年1月份在汶上县次邱镇河里村进行了第一台农民自助终端试运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网点综合服务的延伸窗口,研发的这一自助服务终端将储蓄所基本功能延伸到乡村一级,对实现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农民足不出村便可办理小额资金领取和电费、电话费等生活费用缴纳业务,打造了农民家门口的“便民银行”,填补了“村级”金融服务空白,得到了银监会、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充分肯定。通过一年的试点运行,已在兖州牛楼社区、汶上后李尹村等52个大型社区、村庄上线运行了52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水平。
上一篇:田可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机械学院谢俊同志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