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信访局局长的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分享
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人民满意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摘自沈兰斌工作日记。
奔流不息的舜水河,连绵起伏的都庞岭,记载着蓝山的巨变,见证着一位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一片赤诚全部融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为社会和谐不懈追求的普通信访干部,他就是蓝山县信访局长——沈兰斌。2002年4月,年近不惑、踌躇满志的沈兰斌同志,从湖南省蓝山县政府法制办主任的位置上,调任县信访局局长。面对天下第一难、天下第一烦的信访工作,他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十年如一日,倾尽全力奋战在信访工作第一线,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被上访群众亲切的称为“我们的老沈”。
化戈为帛,志在为党分忧
信访工作,曾有人形象地形容:怨声、怒声、泣诉声,声声入耳;烦事、难事、窝囊事,事事操心。信访干部也曾戏言:做一段信访工作等于判了“有期徒刑”,长期在这工作等于判了“无期徒刑”。但沈兰斌不把信访工作当做闹心事,他把这当成了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特殊岗位,在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站岗”十余年,巧化干戈为玉帛,用汗水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般的“连心桥”。
2004年,荆竹乡桃金冲水电站涵洞开凿时一位肖姓民工被塌方砸死,家属因赔偿不到位,纠集城区肖姓族人100多人到县政府集体上访。此时,沈兰斌刚刚从北京回来,一下车就直奔现场。他立刻被愤怒的人群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都有。“人死不能复生,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请你们先坐下来谈,才能有大家满意的结果,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的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他随即组织双方代表核实情况,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用法律法规晓之以利害,用人文关怀感化双方。在他的努力下,双方很快就达成了赔偿和解协议,一场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就这样化解了。电站钟老板事后不无感慨地说,“沈局长的话,句句为我们双方着想,协议条款我很信服,所以我签了。”
2005年深冬的一天,天寒地冻。为处理一起因山林权属纠纷引发的上访案,他决定到荆竹瑶族乡新寨村为村民现场处理。驱车60多公里来到荆竹瑶族乡后,当地党委、政府的一些同志都劝他在乡里扯好协议就算了,因为进村还要步行20多里山路。“村里的瑶胞们还在等我们,而我们却不到现场处理,这算什么?群众会怎么看我们这些当干部的?”他话还没完,就迈步跨出了门。那一次,瑶胞们第一次见识了这位信访局长的倔强和诚信,感动之余,矛盾双方将心比心,各让一步握手言和,一起上访案件得以成功调解。
开拓创新,鼎力社会和谐
信访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重托,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沈兰斌常说,做好信访工作,不仅要不计劳苦无私奉献,还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这样才能把难事化易,让群众满意。
2009年6月,当全县启动规模最大、涉及干部职工最多的电力体制改革时,他马上意识到上上下下2000多人的“吃喝拉撒”和社保问题处理稍有不慎,改革就会“胎死腹中”,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集体上访。对此,他主动找到主管领导,率先提出了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开展信访“提前介入——风险评估——预案化解”工作思路,得到领导的支持,并迅速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县电力体制改革信访维稳工作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他坚持提前介入,倾听职工诉求,了解职工困难,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建立应急预案。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由于矛盾化解及时,没有出现一人上访,在全市相关行业改革改制中第一个实现了零上访。
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沈兰斌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2007年,在全市首创信访维稳接待中心。2008年,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并设立信访维稳基金专门用于应对“三特”(特殊对象、特殊情况、特殊诉求)问题和信访稳定中的突发事件。2009年,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征地拆迁专项治理”等专项活动。2010年,成立县委群众工作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2011年,成立了县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彻底杜绝了因医患纠纷动辄到县委、县政府披麻戴孝集体上访,堵门、堵路的闹访现象。正是他不断创新的努力,全县的信访工作呈现出信访量下降、集体访下降、信访人数下降、信访秩序好转的“三降一转”局面。
视民如亲,一心为民解难
“群众没有困难绝对不会来上访,他们把信访看做希望,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沈兰斌在工作日志中写道。农家子弟出身的他与老百姓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十余年来,他坚持把这种特别的情感运用到信访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把群众当亲人,把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当成工作的第一要求,热情接待、耐心受理、诚心答复、尽心解决,不生硬、不推诿、不含糊、不拖延,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2002年5月8日,刚上任信访局长的他就与肖宋满等40多名抗美援朝退伍军人“撞了个正着”。老人们一进门就嚷开了,“信访局长是哪个?赶快给我们这些死过一次的人一个说法!”“今天不给我们提高待遇,我们就到县委、县政府坐着等吃!”望着这些“得罪不起”的功臣们,他赶紧给老人们搬凳、倒水、递烟,并郑重地给老人们做了自我介绍“我就是信访局长,有什么问题我听着”,安抚老人们的情绪。“大家都是功臣,也是县里的骄傲和榜样。我会第一时间把大家的诉求反映给领导,请大家回去等消息。”他连夜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上访的老同志代表,转达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答复。事后,老人们都夸“小沈这人信得过”。
78岁的王功胜老人永远不会忘记,沈兰斌上任伊始就来到自己家,握着自己的双手动情的说“老人家,我是信访局长,我给你解决问题来了”。王功胜老人上个世纪60年代在滴水龙电站建设工地受过工伤,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从1981年开始走上了漫漫上访路。2002年,沈兰斌到任信访局后,亲自带人来到老人家中调查了解情况。一走进老人破败的家,看着散落满地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他马上掏出200元钱:“老人家,别再借钱上访了,要相信党和政府对你的问题会正确处理的!买些生活用品回来,好好过日子啊!”后来,沈兰斌又分别找到乡政府、县民政局和水利局,为老人争取到了困难补助,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至此,老人结束了25年的上访历史从此息访,现在,王功胜老人逢人就夸“多亏了沈局长为我设想周到,我的亲人都没有他这样上心啊”!
十年来,他早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为多少烈士后代、失学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服过务,为维护医院、受委屈群众、失地农民现役军人家属等的合法权益跑烂过多少双鞋,为老百姓的一次上访在医院拔掉针头往现场跑,更记不清多少次为上访群众提供过食宿、买过药、给过钱、找过工作、拉过“关系”,他默默地用一颗真心温暖了大家的心。
默默奉献,无悔信访人生
自打干上信访工作,沈兰斌的时间概念中,就没有了节日假日,没有了白天黑夜,中午打个盹成了奢侈的享受,晚上睡个早觉实属难得。春节难与家人团聚,病中也要替人操心。下村进户成了家常便饭,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十年来,他走遍了全县25个乡镇场,连最偏远的荆竹新寨村、所城联云村、新圩砠里村等都留下过他奔走的身影。他年复一年、日复一复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为上访群众奔波,经常为劝返集访群众连续工作很长时间;经常深入到拆迁现场,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工作更是常事;特别是在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期间,还要会场值班、车站劝返甚至进京带人。长期以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弦一直绷得紧紧的,有时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他冥思苦想,甚至是焦头烂额,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胃溃炎、高血压,腰经常疼得直不起来,四十多岁头发就花白了,可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苦和累。和他一起干工作的同事有的高升了,有的调离了,可他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要求调动工作。本文转载自www.sjclw.net事迹材料网
因为工作需要,沈兰斌每年都要无数次往返北京。在北京住个像样的旅馆,每天要花费上百元,加上吃饭等其他开支,时间稍长点,一趟下来就要数千元。他很心疼,为了节省开支,经常住价廉的“民工旅社”,经常以5元的盒饭为主餐,让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如果陪护上访人员从北京返回,他总是一路问寒问暖,端茶送水,腾让座位,耐心劝说。好几次,他从北京回来一下车就直接进了医院,他的爱人急了:老沈哪,咱不这么拼命行吗。你要是垮了这个家可怎么办啊。他只好赔罪:家里就辛苦你先顶着,我要先顾了自己,这个社会就少了一份安宁啊。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你就别拦我了。
他的女儿怨了:经常十天半月都看不到人,我就快高考了您也不闻不问,更别说陪我游玩闹腾啦。他只好许个空头支票:好啦,等我有空了,就带你去登山钓鱼去。
他常去的医院的护士恼了:真没见过你那么不配合治疗的病人,每回住院、输液到半路自己把针一拔就跑了。他只好赔笑:这回我保证配合,绝不逃跑。
他的领导县委书记魏湘江大接访的时候感慨了:老沈啊,群众对信访工作不批评,这是对你信访工作最大的褒奖呀。他淡然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人民满意了的夸奖才是对我的最高奖赏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2年以来,沈兰斌同志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二次,县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二次,2009年度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2011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那些鲜红的荣誉证书都被他悄悄的塞到了抽屉深处,“干这行,我从没后悔过。只要听到上访的群众一呼喊,我们的老沈来啦,我就觉得自己浑身是劲。”他说。
上一篇:水利局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教育局局长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