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分享
吴大观同志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把毕生精力、才华和心血都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奉献给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事迹令人感动,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教材,对党员干部、对后人都很有教育意义。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现将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予以刊发,供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各单位学习。
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
——记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吴大观
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常委吴大观,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奉献给党,奉献给奋斗了68年的航空发动机事业。自1963年起,他每年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连续46年从未间断。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病床上嘱咐家人拿出10万元积蓄交了最后一次党费。他一生爱国爱党,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生活简朴,被人们称为“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
用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人生观
在吴大观工作过的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厂、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等单位,老同事们提起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沈阳发动机所工作期间,他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上世纪70年代,吴大观任沈阳发动机所革委会主任,当时厂、所结合,每天要两边跑,工作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即使在疗养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过为航空发动机事业殚精竭虑地工作。
吴大观191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到当时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因业绩突出,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和普惠公司学习深造。1947年3月,他拒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任,仅带着两个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箱子回到祖国。
1949年11月,吴大观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主持研制喷发lA、涡喷5、红旗2号发动机,参与领导研制涡喷7甲、涡扇5和涡扇6发动机,还主持了斯贝发动机的仿制。
作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奋斗的历程,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1956年,吴大观赴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组建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喷发lA发动机;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的编制……
吴大观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领导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期间,带领科研人员把英国方面的技术资料整理、清账,把原来无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国培训技术资料整理归纳,并按专题组织讲课。“用人民的钱买来的资料,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钻研学习,整理好留给后人阅读利用。”在与英国专家组织联合试车时,英方专家两班倒,而吴大观作为中方代表,一个人顶两班,发烧39°C仍坚持工作,以致晕倒在试车台上。领导命令他回家休息,两小时后,他却又出现在试车台上。
吴大观离开一线岗位后,仍保持勤奋的工作状态,追踪航空发动机的新技术。他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撰写了大量心得和建议,还归纳总结了《我国航空工业需要统一的认识》,并撰文分析国内外飞机发动机研发的经验教训。
“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吴大观总是说,“我们国家穷,困难多,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交党费,心里踏实些,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
3月20日,吴大观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航空中心医院举行,灵台是用医院的旧桌子拼起来的,整个仪式也相当简单。“一切从简,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这是吴大观老人在弥留之际留给亲人们的嘱托。本文转载自www.sjclw.net事迹材料网
中航工业集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高军动情地告诉记者,去年底,吴大观在体检中被查出患上了绝症,身体每况愈下。他病重期间,中航工业集团为全力延长吴老的生命,准备送他到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但他都拒绝了,坚持在航空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他还一再表示,不要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不要为我这种治不好的病浪费国家的钱”。医院的护士含着泪说,每当吴老从昏迷和熟睡中醒来,发现正在给他静脉注射进口药品,他总是挣扎着起身把针头拔掉……
吴大观还给亲人留下了遗嘱:“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中航工业集团企业文化部有关人士介绍,吴老多交党费已经坚持了46个年头。1955年,吴老的工资是273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是二三十元。吴老多次请求降薪未允,于是,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坚持了30年。从1994年开始,他每年向中央组织部继续多交党费4000元-5000元。几十年来,吴老累计多交党费11万元(不包括去世后交纳的10万元党费),为“希望工程”等捐款9万多元。
吴大观生活非常俭朴。走进他的家,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家具,夫人华国女士说:“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家具就没有换过,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
几十年坚持为国家培养航空人才
2006年,已届90高龄的吴老在写给中航工业集团的信中说:“人才资源是航空工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创造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起码条件。”多年来,作为项目带头人和科研单位的领导者,吴大观一直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大观的老同事刘大响说,吴老对设计人员的培养从组织设计队伍开始。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份计算报告他都要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必定把设计员找来一一指出问题所在,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他要求,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分配工作。设计员出差,回所后必须先交出差报告,经审查通过方可报销出差费。
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顾问、吴大观在沈阳发动机所的老同事周晓青说,当年的沈阳发动机所,每天晚上办公室都是灯火通明,多数人要学习到深夜。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与吴大观的严格要求、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他鼓励大家结合发动机摸底,钻研技术,更新知识。他自己身体力行,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几十年如一日。
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他亲自举办英语强化班,把他们集中在一起重点培训,亲自授课,授课地点常常就在他自己家里。女儿吴晓云回忆说,记得那时候,家里每晚都集中了一些年轻人,围着他们家那张小小的餐桌,用老式录音机播放英语,大家一块儿学习。本文转载自www.sjclw.net事迹材料网
对科技人员,他不仅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生活上也尽力照顾,因为他觉得要把科技人才凝聚在党的周围。当时,国家经济困难,食品供应不足,许多科技人员吃不饱,有的同志营养不良患了浮肿。看到这一情况,吴大观心里十分着急,他一方面向后勤部门建议,采取措施解决,一方面常常把家中得到的供应食品送给生活困难的技术人员。后来,他和所里领导自己动手,在沈阳郊区兴建农场,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1962年春节,所党委决定请技术骨干聚餐,有32人参加,他们与所领导畅谈工作体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褒奖。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举动,温暖着科研人员的心,坚定了他们跟党走的决心。
“十年动乱”期间,吴大观受冲击、被揪斗、关牛棚,但他对党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在自述中写道:“历史证明,选择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下一篇:优秀党员老师先进事迹材料